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面临的严重感染挑战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于新生儿而言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的血液中,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这一病症常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健康的重大威胁。

目录导航:

新生儿败血症概述

败血症并发症的警示

治疗费用及相关因素

感染途径解析

病因探寻

一、新生儿败血症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通常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则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可能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等。

二、败血症并发症的警示

新生儿败血症的并发症多样且严重,可能包括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休克等。当新生儿出现这些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败血症还可能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炎等严重病症。

三、治疗费用及相关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费用因多种因素而异。治疗费用包括抗生素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住院费用、检查费用等。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药物,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谨慎选择药物。家长也需要注意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四、感染途径解析

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母体感染、分娩过程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等。了解感染途径对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至关重要。

五、病因探寻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与维生素C缺乏等因素有关。内源性感染因子也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了解病因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与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在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对于家长而言,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和早期症状至关重要。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有三大感染途径:

一、宫内感染

当母亲在孕期患有败血症等感染时,细菌可以通过胎盘血液感染胎儿。

二、产时感染

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延长、难产或胎膜早破,细菌可以通过产道进入羊膜腔。胎儿可能因吸入或吞下被污染的羊水而患病。消毒不严、助产不当或复苏时的损伤也可能使细菌直接进入新生儿的血液。

三、产后感染

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液循环。脐部是细菌最容易入侵的门户。

除此之外,新生儿败血症有时也难以查出明确的原因。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薄嫩,容易破损,未愈合的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通道。更重要的是,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容易扩散。当细菌从皮肤、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后,极易向全身扩散而导致败血症。母亲患有感染性疾病时,某些细菌和毒素也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胎儿在娩出时,如果母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或助产过程消毒不严,都会增加感染机会。新生儿对某些局部感染的反应能力低下,如脐炎、口腔炎、皮肤小脓疱等,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败血症的症状在早期常常不明显,家长可能只是隐约感到孩子与平时不一样。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面色不佳、无法解释的哭闹或多睡、吃奶少并呕吐、肢体肌力减弱、体温不正常、黄疸加深、呼吸窘迫、腹胀等症状。如果新生儿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呻吟、呼吸困难或皮肤出现花纹、硬肿等表现,往往已经是病情较重的阶段了。

家长对于新生儿的任何不正常现象,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旦怀疑是败血症,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并做血培养检查以确诊。血培养检查的抽血量不多,不会对婴儿造成危害,家长对此不必顾虑。及早识别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