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虽常见但后果严重,其最大风险在于神经受累。当前,尽管存在多种脊柱结核分类法,但它们都不能涵盖所有病例,治疗方法亦无固定原则可遵循。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神经受累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一套全面的脊柱结核分型方法,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和帮助。
脊柱结核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中心型
病变起始于椎体中心的松质骨,椎体逐渐塌陷呈楔形。此类型需与椎体肿瘤,特别是转移癌进行区分。
第二种:骨骺型
主要表现为相邻椎体骺部受累,初期X线片显示间盘狭窄。此类型占脊椎结核总数的75%。
第三种:骨膜下型
多见于胸椎椎体部位,伴随前纵韧带脓肿及多椎体损害。
第四种:附件型
病变原发于棘突、横突、椎板或上下关节突的致密骨处。在CT普及之前,此类型在脊椎结核中占比仅为0.2%-2%,需与椎体附件肿瘤,特别是脊椎转移瘤进行鉴别。
治疗结果的评价,我们采用方先之的判断标准,包括痊愈、进步、无进步、恶化、死亡等。对于治疗结果的分析,我们将之分单纯脊柱结核和合并截瘫脊柱结核两类,共涉及236例,其中187例接受了外科处置。
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休息、制动和加强营养是最基本的原则。药物治疗方面,脊柱结核与肺结核类似,应遵循“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的原则。即早期发现并治疗,按照规定的化疗方案规范用药,不间断地持续治疗以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杀菌药和抑菌药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和耐药菌的产生。每种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确保药物既能发挥最大效能,又不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