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些新生儿因母乳喂养而出现的黄疸超标或消退延迟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黄疸。这种状况主要发生在宝贝刚刚出生的阶段,他们的脸上和身上会逐渐出现黄色,使得宝贝看起来并不健康。当父母被诊断为母乳性黄疸时,他们往往会非常担忧,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是否需要给宝宝断奶。
目录:
一、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具体来说,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
1. 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这种物质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 母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 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这种酶使得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增加了肠肝循环。
二、母乳性黄疸不必断奶
对于母乳性黄疸是否需要断奶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如果胆红素含量已经高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暂停母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轻易停止母乳喂养。在暂停母乳期间,妈妈应使用吸奶器定时吸出母乳并冷冻保存。
三、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如果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皮肤和眼白会泛黄。如果黄疸现象持续2-3周未消退,应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暂停母乳喂养3天,以测量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量。如果胆红素减少,则可能是母乳引起的。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如果黄疸症状较严重,可以给予宝宝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鼓励母亲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以降低黄疸发生率。
四、母乳性黄疸吃什么好
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可以通过食疗来缓解症状。例如,茵陈鲫鱼汤具有退黄疸、清湿热、健脾和胃的功效。宝宝应忌食油腻、辛辣等助热生湿的食物,如肥肉、辣椒等,以及粘糯滋腻的食物,如糯米、桂圆等。这样可以帮助减轻母乳性黄疸的症状表现和降低发病几率。加强保暖、增加热量摄入、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也是必要的。在宝贝的生命旅程中,黄疸似乎是一个常见的插曲。当黄疸出现时,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因为大部分新生宝贝都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显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而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宝贝来说,这一过程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
对于黄疸患儿,饮食也是关键的一环。冬瓜、西瓜、茭白、田螺、泥鳅和番薯等食材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有助于缓解黄疸症状。别忘了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让宝贝多吃一些胡萝卜、菠菜、麦芽和西兰花等富含此类营养的食物。
大约有半数以上的足月新生宝贝和更多的早产宝贝会在出生后的前几天内出现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会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但只会让皮肤和巩膜轻微发黄。宝贝的精神状态和食欲通常不会受到影响,黄疸也会在两周左右自行消退。对于母乳喂养的宝贝来说,存在一种特殊的黄疸——母乳性黄疸。这是由于母乳中的某种酶活性过高,导致胆红素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增加而引起的。这种黄疸的出现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的时候,母乳性黄疸的黄疸症状可能会持续存在或缓慢加重。
如果宝贝的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良好,那么很有可能是母乳性黄疸。此时可以尝试停止母乳喂养几天,如果黄疸症状有所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对于轻度的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如果症状较重,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几天,待黄疸减轻后再继续喂养。
为了宝贝的健康,我们需要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应立即治疗。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宝贝的全身症状,如精神状况、食欲、是否有惊厥等,以便及时发现重症患儿并处理。还要保护婴儿的皮肤、脐部和臀部的清洁,防止感染。胎黄可能是由于孕母在孕期遭受湿热侵袭影响胎儿所致,所以孕期饮食应注意节制,避免过食生冷、辛辣之品,以防损伤脾胃。若需要进行换血疗法,务必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并备齐所需物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作为家长,要始终保持警觉并照顾好宝贝的每一个细节,给予他们最好的护理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