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热,一种常见的误区是试图通过捂被子来发汗降温。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服用了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后,过度捂汗不仅不利于散热,反而可能使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甚至导致脱水。
目录:
一、退烧药对人体的副作用
最大的危害在于伤肝。扑热息痛作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成分,被广泛用于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中。一项研究显示,扑热息痛是药源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在正常剂量下,肝脏内的解毒物质可以应对其代谢产物,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脏受损,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肝衰竭。需要注意的是,扑热息痛在多种药物中都有出现,如果同时多种药物,很容易过量。儿童用药也需特别注意,避免因剂量不当导致的过量。
二、服退烧药后要散热
发热时捂被子发汗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正常反应,虽然有利于病毒生存环境的破坏,但也可能带来全身不适等问题。服用退烧药后,应该结合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皮肤。擦拭时应均匀用力,并可按摩血管以促进散热。同时要注意增加体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解开衣物以促进汗液的蒸发。
三、吃了退烧药的注意事项
在服用退烧药后,应注意结合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或酒精擦拭身体。选择适当的水温很重要,过热会增加身体热量,过凉则会收缩血管,都不利于降温。同时需要注意,在服用退烧药和物理降温的也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的脱水。
当体温开始攀升,发烧困扰着我们的孩子时,如何正确应对成为每位家长关注的焦点。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发烧都需要立即用药。当孩子体温处于低热状态时,我们可以先观察,因为盲目退烧可能会掩盖病情真相。那么,何时应该考虑使用退烧药呢?
当热度逐渐上升,超过38.5°C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医生推荐的退烧药。但在此之前,物理降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冰敷、退热贴等。那么,市面上常见的退烧药有哪些呢?
我们熟悉的布洛芬。它可用于婴幼儿的退热,并缓解由感冒、流感等带来的不适。它的优点在于退热平稳且持久,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6小时左右。但使用时需注意,过量服用可能会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副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也是常用的退烧药之一。其优点是吸收快速,口服30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作用,且对胃肠道刺激小。但它的退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约为2至4小时。尼美舒利和赖氨匹林也是常见的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尼美舒利存在一定的肝损害风险,而赖氨匹林则常用于口服药物困难的孩子。
缺憾之处:此类药物含有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可能会引发瑞氏综合征,甚至可能触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的严重发作。对于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此类药物时必须格外小心,并且在应用前应详细询问其过敏史。
需要特别注意:这类药物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意味着随着剂量的增加,其疗效也会增强。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肝脏损害。使用时一定要避免过量。
再谈柴胡注射液:这是一种从中药柴胡中提取的注射剂,其退热效果相对较慢且较弱,但副作用较少。对于3岁以内的幼儿,每次肌肉注射的剂量为1/3至1/2支;而对于4岁及以上的儿童,每次使用一支。
关于安乃近:安乃近属于呲唑啉基类活性药物,有注射剂和片剂两种规格。其主要副作用包括肾毒性、胃肠道出血以及严重皮疹。其中,致死性粒细胞缺乏是最严重的副作用。虽然安乃近的药效显著,但其不良反应也屡屡出现。目前,已有27个国家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安乃近,但国内部分医院仍在使用,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使用此类药物时,务必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