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有自杀倾向该怎么办 怎样预防自杀心理?

  • 心理师
  • 2023-05-31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有自杀倾向该怎么办?
   你可能听说过那些嘴上挂着要自杀的人往往不会行动。这个观点可不对。那些谈论的人很可能真的想自杀。作为朋友,你也很可能知道他是否处于某些艰难时期。有些诸如分手,或者亲人去世等事件都会引发那些本来就感觉沮丧的人想要自杀的念头。
  那你能做什么呢?
   今天就是第10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迫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曾有过不想活了的想法,只不过大部分人过后都将其抛之脑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却付诸了行动。那么,偶尔有自杀的想法是一种心理隐患吗?为什么有些人会真的跑去自杀?
  如果您身边出现了有自杀倾向的人,千万不要责备他。您可以这样帮助他
  1、保持冷静,耐心倾听,给予积极的反馈。
  2、鼓励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求助其他专业人员。
  3、家里有人出现自杀行为,切莫恐慌,避免“家丑不可外扬”观念作祟而耻于向专业人员咨询或寻求帮助。
  4、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员,对自杀未遂者进行评估,判断自杀风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并给予心理服务。如果未遂者存在精神障碍、心理问题,要及时就医治疗。
  5、加强对高危人群如精神疾病者的自杀风险评估。做好防范预案,不能让他独处,尽量避免危险物品的随手可及。
  6、一旦发生自杀行为,要迅速将其送医院救治。本文来自 健康无忧网
 

(文健康无忧网)


  询问原因
  如果你的朋友跟你聊有关自杀的话题或者有其他的表现,不要只是等着看看他自己会不会好转。要试着跟他谈一谈。大多数想自杀的人都愿意跟那些关心他们的人谈一谈。1
  有些人(不论大小)不愿意问到别人是不是有想过要自杀或是伤害自己。这是因为他们害怕如果这么问了就会把自杀的想法植入那个人的脑中。这是个错误的想法。一定要问,询问不会带来坏处。
  和想自杀的人进行谈话有很多种好处。,你可以帮这个人获得帮助。第二,交谈可以让那个人觉得不那么孤独,觉得他被关心和理解了,这可是和导致自杀念头完全相反的感觉。第三,交谈可以提供一个机会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如何问朋友说有没有想过自杀可能有点难。有时候有技巧的询问可以让你的朋友知道你发文问的原因。比如说,你可以说“我发现你最近总说想死,你有没有真的想自杀啊?”
  聆听倾述
  聆听朋友的倾述,不要批判他,让他安心告诉他你会一直在他身边,告诉他你关心在乎他。如果你觉得你朋友状态真的很不好的话,请离他近一点,不要让他一个人。
  寻找帮助
  就算你发誓说不告诉别人,觉得如果你告诉别人就是背叛了你的朋友,你还是要去寻找帮助。尽快跟一个你信得过的大人说。有必要的话你还可以打911或心理帮助热线。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告诉一个可靠的成年人。有他人的帮助总是更为安全一些。
  自杀发生后
  有时候就算你寻找了帮助,你的朋友或同学还是自杀了。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相关人员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情绪,这很正常。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很罪恶--特别是当他们觉得本来他们可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的时候。其他人则会对自杀这种自私的行为觉得生气。还有人觉得十分悲痛。
  还要人可能害怕或是觉得不那么自在去跟那些自杀失败的人交谈。试着去战胜这种感觉,要知道在这个时候对方十分需要和外界保持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觉得在朋友或同学的自杀给你带来了困扰,最好找一个你信任的成年人来帮忙。朋友自杀后你觉得悲痛是很正常的感觉。如果这种悲伤的感觉过大的干扰到你的日常生活的话,那么这时候你该找个人来谈一谈你自己的问题了。
  如果你的朋友曾经自杀过……
  医学博士南希·拉帕波特(Nancy Rappaport),是一名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专家,目前在为美国波士顿地区的剑桥公立中学青少年服务。她四岁的时候母亲自杀身亡,因而她建议那些精神疾病专家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如果他们病人的某位关系密切的人士曾经自杀过的话,请关注以下建议
  1. 试着去理解有关自杀身亡者的任何信仰、感觉还有偏见,这样的话就能更好地体会有某位关系密切的人自而死的患者的心情。
  2. 为患者提供真实可靠自杀原因以及自杀的相关背景。“了解自杀的原因能减轻患者挥之不去的负罪感,以及减少有时自杀生还者的‘要是我当时能如何如何’的想法。”拉帕波特说。
  3. 建议为那些为某位深爱的人自杀身亡而感到孤独、受到歧视或者觉得羞愧的患者建立援助小组,这样患者就不会感到那么孤单,而且通过与其他同样有深爱的人自杀并知道如何面对的患者接触,他们会变得更加充满希望。
  4. 有些家庭成员在某位亲人自杀身亡之后可能会觉得互相支持变得困难起来,因而要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地沟通,帮助他们找到并分享能提供安慰的事物,例如参加宗教庆典,做一个装有纪念物品的盒子分享给对方。
    警惕!中度以上抑郁症不治疗可能会自杀  
    今天就是第10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迫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曾有过不想活了的想法,只不过大部分人过后都将其抛之脑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却付诸了行动。那么,偶尔有自杀的想法是一种心理隐患吗?为什么有些人会真的跑去自杀?
  专家提醒,偶发性的情绪低落,甚至冒出自杀想法,是人们在遭遇负面事件时的正常情感反应,无需担心,但如果这种情绪持续超过两周,就意味着进入抑郁状态了,如果持续超过两个月,那么基本可以诊断有抑郁障碍,应该及时到专科医院需求治疗。 祝你!
焦虑抑郁障碍者自杀率最高
  “这几年我国的自杀率提升很快,跟焦虑抑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很大关系,许多人直到自杀身亡,仍然不知道自己其实有心理疾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主任高敏介绍说,一些已经确诊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如果得不到家人的心理支持,自杀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在门诊中,高敏曾接触过一个患有焦虑症的女病人,拥有非常好的家庭和工作条件,总怀疑老公在外面有事,于是威胁老公说不回家就要杀掉儿子,老公回家之后,发现她根本不会真去杀儿子,就不再理她,这位病人又威胁说要自杀,老公仍然不当一回事,结果有一天,她真的开车去撞树,就这样去世了。
  “凡是长期反复出现自杀想法的人,大部分可能已经患有中度以上抑郁症,不治疗的话,他们可能会尝试反复多次自杀。”高敏指出,抑郁症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如果在刚发病时,也就是急性期就进行治疗,一般吃药2-3个月即可好转,但如果患者拖延就诊,使病情转入慢性期,则至少要吃药2-3年才能恢复,并且还容易复发,这对患者本人和家人都将是“不可承受之重”。
  自我诊断你有焦虑抑郁障碍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不想活了的想法,高敏介绍,在遭遇创伤性、刺激性事件后短期内偶发自杀想法,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不存在有心理隐患等问题,公众无须过分担心。,如果抑郁状态持续2周,每周发作2次,每次持续2天以上,你就可能进入了亚健康状态,这种情况心理科医生通常称之为抑郁状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两个月,那么,很遗憾,你可能已经进入抑郁状态,这时候就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了。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许多焦虑抑郁患者的首发症状是失眠,“大约超过60%的失眠是抑郁引起的,每周失眠超过2次,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人,很可能真正的原因在焦虑抑郁。”高敏提醒,“公众应该重视失眠问题,不要仅仅把它当睡不着来看待。”
  实际上,区别于欧洲人的发病模式,亚洲人患焦虑抑郁后,许多人的首发症状都是躯体症状,除了失眠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有人身体到处不舒服,跑遍各个医院检查,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到精神科一看,原来是有焦虑症。
  提醒心理疾病最好到专科医院就诊
  尽管焦虑抑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大量公众仍然不清楚有此类问题应该去哪里看诊。
  高敏建议,根据上面的自我诊断标准,患者如果觉察有抑郁倾向,不要病急乱投医,求助于一些不正规的小门诊或社区医院,最好到正规医院的神经科、精神科或心理科看诊。“一些不专业的医生乱开药,乱治疗,患者在长期吃药没用后,可能产生越治疗越绝望的心情,对治疗病情特别不利。”
    专家介绍高敏,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行为与心身疾病委员会中医学组副主任委员。
   怎样预防自杀?
    自杀的预防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世界预防自杀协会中国代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木知木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机,取决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进行“人格塑造”,帮助发生危机者恢复自信,改善心理缺陷,发挥个人潜能。心理学家解释说,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种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家庭,并使人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这种危机是危险的。但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热线咨询是危机干预的方式之一。电话咨询具有匿名和快捷两个特点,它可以使咨询者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通过心理工程师的客观分析和耐心劝导,从而有效地释放压力,解除危机。 
  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投入。世界著名精神卫生专家呼吁,除了现有的专业危机干预之外,还应广泛建立社区服务网络,让所有具有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有效干预。
    怎样防止自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类为什么会自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那么什么是最大的生存恐惧呢?很简单,就是绝望,就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去生存勇气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要想防止自杀,要防止产生绝望的土壤。
  有一些绝望基本与社会或他人无关,比如某人患了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疾病后对生活失去了勇气。这好像是他一个人的事,但我们也不能让他而,因为他的一死了之,会把长久的遗憾和疼痛留给活着的人。我们应该帮助他战胜病魔,应该给他以关怀,应该尽力为他减轻痛苦,让他用自然的方法走完人生之路。
  有一些绝望既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恋爱、婚姻失败,经营破产,上当受骗等,这些人往往会选择自杀。怎样减轻他们的绝望感呢?我想,对于个人的责任,我们可开导他们擦干眼泪向前看,对于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通过法律、道德等多方因素改善生存环境,让生活更加理智、和谐,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让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让奸诈者越来越少。
  有一些绝望主要是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如前不久陕西旬阳县三农民因乡派工作组的粗暴行为而自杀,如某市因强制拆迁导致居民翁彪自杀。这样的绝望更要从源头上彻底避免,因为这种绝望导致的自杀,有些时候是以失去理性、报复责任人甚至滥杀无辜的形式实现的,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个方面,社会应做的事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或经验社会虽不能完全避免不公,但政府是廉洁的,法院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使是法律本身有问题,只要通过自己依法上诉和呼吁,也会得到纠正,自己总有一天会讨回公道!
  除了这些,社会还应建立有效的绝望心理防范机制,如全民普及防范这方面的知识、设立个人心理危机咨询电话、建立自杀行为快速干预和抢救系统等。
  

      怎样预防自杀心理?
       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它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这种意念可能是延续短短几天,也可能拖上数月,甚至几年。
  如今,自杀已成为现代社会病之一。丹麦是誉为世界上生活很舒适眈“福利国家”。,人们发现丹麦人自杀的人数也是创纪录的。它的自杀率是英国的3倍、挪威的3倍,居西欧之冠。在美国,自杀已被列为第九位死因。每年约200万人在企图自杀,约2.5万人自杀身死。其中离婚者的自杀率为全国自杀率平均值的2~4倍。有关研究表明,过去自杀者多系老年人,而现在自杀者的年龄如同犯罪年龄一样日趋年轻化。
  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起码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文健康无忧网)


  厌世感 怀才不通,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成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为度日如年而自杀。
  极乐感 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后婚烟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
  罪孽感 平时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惩罚畏罪而自杀。
  冲动感 在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在工作单位同志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气不过”,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
  失落感 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倘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极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驱使他自杀。
  从众感 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一旦为者产生邪念,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而自杀。
  ,有意自杀的人通常是充满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杀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他们在表现中难免流露出蜘丝马迹来。如有的会在自杀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等。,只要做有心人,自杀的预防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思和埃克特兰德认为,下列因素有助于确定自杀的可能性。
  年龄 有意自杀的人年纪愈大,死亡的危险性也愈大。
  性别 尽管企图自杀的妇女大约是男人的3倍。男人自杀身亡的数目大约是妇女的3倍。
  自杀安排 自杀的安排愈具体,方法愈致命,危险愈大。
  得到援助的来源 人们在危机中得到援助的来源愈少,的危险性愈大。
  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预防青少年的自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重视家庭的健全。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家庭有时是罪魁祸首又是牺牲品,大约百分之五十的自杀是因为家庭破裂。即使是完整无缺的家庭,当生活变得杂乱无章的缺乏交流时,它应有的功能也将消失殆尽,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也大增加。事实上,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的可能性将是同龄人的九倍。
  教师应具有发现青海年异常行为的敏感性。根据众家之言,能发现青海年有异常行为的往往是教师因为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过程中,教师不仅有识别不良行为的能力,并且有中断这种行为的绝好机会。
  建立咨询协作小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条件的话,以社区为单位或以每一个居住区组成一支由校长、任课教师、心理学家、医务售货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咨询协作小组。负责对有麻烦的青海看进行心理疏导,以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把自杀意念防患于未然。

如果以上关于有自杀倾向该怎么办 怎样预防自杀心理?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