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揶揄我,说我喜欢谈精致的生活,但我所能谈的,不过是我所熟悉的建筑与陶器;不过是一些形而下的、物质生活中所必需的用具。难道精致的文化,只能在衣、食、住、行上打转,就不能在精神生活圈子上讨论吗?只谈物质文明的讲究,又怎能使人与精神生活品质的提高发生关系呢?他劝我不要再谈这些问题,以免鼓励有钱人讲究享受,而美其名日精致文化,精致也者,不过是富人花钱的说辞而已。
我听了这席话,不禁怵然,提倡生活素质的精致化果然可能有这两种误解。物质生活「可以」提升精神生活,但「不一定」能提升精神生活,要怎样使这两者发生密切关系呢?此其一。在物质生活中所讨论的精神价值,是否也可以在非物质的产品中找到例证呢?此其二。
我苦思了一番,替这位朋友想出一个办法,来辨别何为精致的物质生活,何为纯粹的享受。
精致生活是完整的
大凡精致的生活,在品质上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因为它是一种完整的生活,而不是一种片断。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讲究吃的人,只是在欣赏山珍海味,他可能只是一个老饕。要把吃的艺术推展到精神的领域,则必须把味觉与其他感官的反应链接起来。所以他必须注意色、香、味的配合。这是第一步,做到这一点,他仍然不过是一个美食家。他应该进一步把视觉美的要求推展到餐具上,讲究杯盘等陶艺之美、讲究桌椅等家具之美。做到这一点,他仍然不过是一位鉴赏家,他应该更进一步,把器物美的鉴赏推展到居住环境层面的协调与配合,能做到这一步,饮食的讲究已经可以推展到生活空间的全面了。
一个真正讲究的人,在饮食上很注意时间的秩序,注意每一时刻都保持整洁美观,注意不要杯盘狼藉,不可有茶渍饭渣。能做到这一点,饮食的讲究已经扩展到生活的习惯,很自然的会表现在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所以我们可以说,精致的物质生活可进而影响个人生活的品质,再进而影响道德品质。
我举这个例子,朋友挖苦我,似乎只有讲究得起的人才能谈美,才具有道德品质。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讲究」品质就是纯精神的要素,它与财富没有直接的关系。满汉全席可以是一种讲究,表菜豆腐也可以是一种讲究。「讲究」是一种心情,把生活的细节当做一件认真的事件来处理。所以日本人用黑碗喝一杯清茶,要用严肃的仪式来完成。一个用严肃的虔诚的态度处理生活细节的人,在对社会服务的大事上怎么可以马虎呢?所以我国古人的教育要自「洒扫应对」开始。「洒扫」是养成注意整洁与秩序的习惯,「应对」是养成进退有节、虔诚有礼的生活态度。这都是自物质生活品质上推到精神境界的方式。
「讲究」是一种心情
在物质生活上不讲究的社会,很少讲究精神生活,可以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在文学与艺术等精致文化中由于有价值标准之争论。不容易举例,但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可轻易的找到文化界共同认可的例子。
以电视节目为例,电视上的纯娱乐节目可略过不谈,有关文化的节目水准为何呢?我所看到的文化节目大多只有一个粗糙的概念,在内容上则多因态度不够严肃、思考不够细密、表达不够严谨,而严重的影响了水准,由于节目的制作不讲究,制作的单位不觉得应该投入足够人力与物力,所以只能聊备一格。
在新闻界,精致的观念也没有受到注意。新闻报导的精致性就是正确。像纽约时报那种「所刊载的新闻均应为真实事件」的精神,虽然为新闻界所承认,但在执行上因为不讲究,而精确度大受影响。这种要广大的新闻从业员以诚惶诚恐的态度从事的行业,最能反映社会大众对精致性的要求。
这些例子不过说明,精致的观念是整体性的,在物质上不讲究的人,自然反映在精神上。我习惯于用建筑、陶艺等说明,不过因为在个人的专学与兴趣上找题目比较便当而已。在骨子,我信仰物质、精神一元论,所以热切的希望经由物质生活的洗练,达到提高精神生活水准的目的。(汉宝德为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