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的那一年。萧瑟的冬风里,三十二岁的孙运璿与五位美国电力工程师坐飞机,从重庆降落台北松山机场。
恢复电力,是电力工程师孙运璿来台的重责大任。
基隆港前,在台湾电力公司服务的三千名日本技术员工等着被遣送回日本,临走前说,「我们怕三个月后,台湾可能就会黑暗一片。」
「你们打了败仗,还看不起我们,一定要做给你们看,」台电人听了非常气愤。
扛起全岛光明的大任,孙运璿比台电人更不服输。
出生在山东海边的蓬莱,小时候,孙运璿的父亲孙蓉昌只身到外地读书没有赚钱,他与母亲住在大伯家,母亲要负责大家族里繁重的杂务。为了给母亲争气,他用功念书,小学六年,每年都得第一名。
为国放弃文学梦
孙运璿醉心文学。不料,十二岁时,五卅惨案爆发,十一个人被杀。父亲对他说,「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读了就要为国家做事,现在国家有两件事需要你一是缺乏俄文人才……二是需要工程人才,……要学些实在的本事。」
就这样,孙运璿放弃文学梦,来到东北第三大城哈尔滨,专收俄侨子弟、以俄文教学的俄侨实业中学,成为唯一一个中国学生。
「同学说什么,老师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头一年真不知道怎么过的,第一名是不敢想了,只要不降级就好了,」他回忆。
冬夜,摊开只懂少许的俄文课本,抬头望着窗外一片白皑皑的雪,想起家乡的母亲与弟妹,不免感伤。总在这时,他记起父亲的勉励,了解俄国的人才太少使中国在外交上一再吃亏,连原来说好中俄合建的中东铁路管理权都被俄人霸占,「你要好好读俄文,将来进中东铁路附设的哈尔滨工大(工业大学),把我国权利争回来。」
这三、四年,孙运璿学会忍耐、克己,「吃的东西不喜欢,闭着眼睛也要吃下去;俄文课本看不懂,看十遍就会懂。慢慢就习惯了,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克服。」
十四岁,他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年预科与四年大学,每年每科都满分。支持他用功的另一股力量是俄国人,「他们说我们中国人脏、落后,我和中国同学说,我们就来比成绩,看谁考得赢。」
带重机翻越秦岭
二十一岁,孙运璿以第一名毕业,名字就刻在哈工大的图书馆。
二十三岁,当前年轻人烦恼就业或升学时,他已在连云港盖电厂,和同事一页页耐心读着堆起来几尺高的蓝图,他为气馁的同事打气,「我们不要靠外国人,自己来做,做好了是中国人的光荣。」
电厂设计成功,战争开始了。
民国二十六年,日本军队逼近南京,孙运璿随着政府撤退,后方在哪里,他就在哪里日夜赶工建电厂。往往电厂才装好试车,日军就逼近。为了不让发电机落到日军手上,孙运璿打前锋,研究转运机器的路线,乘着原始的小船溯流而上,有风扬帆,没风摇桨,遇到浅滩时还跳下船,跟船夫一起拉船。
后来,他还接到一纸命令,将连云港二十几吨重的机器运到四川。
诗人李白曾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从陕西到四川崇山峻岭的阻隔。
机存,人存
要把二十吨重的大机器抬上好几座两、三千公尺高山,连拖车都没有,怎么做?
眼看着日本人节节进逼。孙运璿说服了大家,「好,机存,我们人存;机亡,我们就一起跳下山谷,」大家拍着胸脯说。
他们找了十八只骡子来拖后面载重二十多吨的大拖车,这大拖车就是由孙运璿负责制做。
一个多月后,这群骡队就像拉着大砲上战场的军队,由孙运璿率领走上崇山峻岭,路人看了这群傻呼呼的年轻人都摇头直呼他们疯了。
来到最险峻的一段,川陕边界绵延一百多公里的剑门关,七十二个大小山峰都是绝壁悬岩,仿佛千万柄利剑指向蓝天,剑门因而得名。
骡队在盘旋的小径中缓缓前进,转弯是最惊险的时刻,把头(赶骡的人)在前面挥鞭,大声吆喝,「哟!用力啊!」转弯边的骡子特别用力,旁边的骡子配合著转,若用力不当,骡子就会带机器翻下山。战战兢兢,等到十八只骡子把二十吨机器慢吞吞转过来,把头的鞭子放下来,大伙才松口气。
孙运璿担心日军追上,他把身上仅有的钱分给伙伴说,「日本人追上我们,就先把机器推到山底下,大家骑着骡子分散向四川逃命。」
危急存亡,会不会看到明天,谁都不知道。
号召四百名复电勇士
三个月后,「看到嘉陵江了!」先头部队有人喊着,骡队终于越过最艰难的路途,到了四川广元,为国家保存了这批宝贵的机器。
蜀道难,难不倒不服输的孙运璿。带着同一股精神,他来到台北,再艰困都要恢复电力。
他跑去台南工专与台北工专找校长,商量徵调三、四年级学生。
从此,三、四百名学生摇身成复电勇士。从基隆到高雄,从山间到海边,处处可见台电工程师带着一、二十个平头穿制服的二十几岁年轻人,赶着分开缠绕的电线,扶起倾倒的铁架,白天修到入夜,把床搬到变电所,分三班轮流工作。
五个月后,台湾来电了!
全台八○%的电力正常供应,当初被遣送回日本的电力专家回台湾看,都不敢相信。
当时的孙运璿,只有三十四岁。
「不要做官,要做大事,」时刻以人民服务者自居,孙运璿生前常常摇着手说。
历史已经肯定了他对台湾的贡献,尽管时代更迭,年轻人面对的不再是战乱的动荡,却是全球化时代中另一场新的知识与人才战争,悄然无声,输家的代价却更惨烈。
在少年与青年孙运璿的足迹里,当前的年轻人,能学习的,不啻是他那不服输、起而行的风范。(取材自杨艾俐着《孙运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