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叛逆的佛陀》超越自我

  • 心理师
  • 2023-05-31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一直以来,我们都想找到那事关重大的真理;我们到底是谁?但要找到真理,唯一的向导是我们自己的智能——那内在的「叛逆佛陀」。本书对于佛法的核心本质有完整的介绍,并提醒我们若真要让佛法充分化为亲身体验,就必须超越东方传统佛教文化的形式化外衣…

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是如此具有转变的可能性,
这样的发现成为我们喜乐的泉源,
也,爱上这个世界成为一件可能的事,
而且是爱它现在的原貌。我们不再苦苦追求一个成果,
而是开始能够放松下来,享受整个过程。

一旦体验过无我之后,我们的确信会更加增长。那坚实顽固的自我感开始消融,那道将自己与他人分开的界线,也开始自然地融化了。

我们发现自己不再是站在一堵厚厚的高墙之外,与广大的世界相隔两边。当我们把这崭新的开阔感受,结合原先致力于个人解脱的决心,我们发现把「我执」与「自我中心」抛在脑后的,还是可以完全投入世界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我们可以感觉到,这趟旅程已经为旅人带来了改变。这时候,走在这条路上,我们不再一味地只想到达目的地,不再只为了抵达那称为「解脱」的地方,反而觉得这趟旅程变得比较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不再一心只想解除自己的痛苦,虽然痛苦的解除也许会像惊喜一般的来临,但因为在探索自心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心的本质;在解放心的过程中,我们让心敞开了,所以自由解脱的愿景自然地往外扩展,把其他人也都拥入其中。

我们不再一心一意寻找让自己免于迷惑、混乱的庇护,反而开始欣赏这些迷惑,因为迷惑之中充满让我们更进一步训练自心的机会,那真是无穷的可能性。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开始感到一种喜悦,很开心能活在这世界上,能与其他人相处,永远不会觉得厌倦。刚开始萌芽的无我体验,让我们对于人类的一切经验都感到欣赏与感谢。

这种随着新发现的「欣赏与感谢」而来的快乐,基本上是一种「欲望」。「欲望」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努力要征服的对象,但以前的问题在于欲望总是和我执、自私牢牢相系,现在这执着消失了,欲望转化成一种将我们与别人链接在一起的能量,欲望之中的温暖、关切与热情的特性都还在,但它已不再那么盲目与冲动,因为它不再一心关切自我的满足,反而饱含着慷慨大方、善意与慈爱的潜能。

比起从前偏执迷乱的那种欲望,这种从无我之中展现出的欲望显得柔和、开阔多了。对我们来说,欲望再也不是个大问题了。

降伏「愤怒」

在欲望之后,我们下一个要面对的是「愤怒」(aggression,瞋恨),愤怒是最有破坏力的心理状态,也是我们目前最大的课题。说起愤怒,通常我们想到的是一种明显的暴力爆发的怒火,咒骂的人,被踹飞的铁罐。,这是一种显而易见且容易控制的表面性愤怒,但内心深处的愤怒问题更大,因为它更难被发现,也更难处理。

不管是显露在外或隐藏在内,一颗愤怒的心永远都会阻断沟通的可能性,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所以,这里我们所说的愤怒,既包含那始终埋藏在心底的愤恨心境,也包含表现在肢体及语言中的怒气。

在我们的文化中,消极的愤怒模式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可能整天都带着敌意和满腹牢骚,却一次也没有举起拳头或提高声调,只有在你觉得实在必须跳出来证明什么的时候,怒火才会流露,例如有人语带挑衅,或说了什么伤到你的自尊,让你觉得可能不反击不行。接着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写一封很长很长的E-mail给他,一再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这就是愤怒。

想要把事情说清楚没什么不对,当我们如此执迷于为自己辩解时,已经身处于愤怒的国度中了,这样下去,我们可能让怒火直接爆发,忘了这件事一开始时,自己其实只有一点不爽而已。

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面对自己的愤怒,观察它,探究它,才能把心逐渐打开。这是我们这条道路行走至此的最大课题。

我们不再是孤独一人,省思着人生的痛苦,独自努力寻求个人的解脱,不,一旦已经看穿我执,我们的视野变得大大开阔,眼前所见不再只是一个让自己静心平虑的小黑点,而是一路望向广大的地平线,我们看到广大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看到其中的能量与戏变。

我们豁然了解到,不需放弃自己的解脱目标,仍然可以向别人伸出双手,把别人也纳入解脱的祈愿中,成为自己矢志解脱之决心的一部分。就这样,我们用对治欲望的同样方法,来对治那尚未被完全降伏的愤怒,把觉察力和觉性放在愤怒的心念上,放在愤怒的感受上,放在展现愤怒的行为和言语上,我们思维它、分析它,试着去看到它无我的本质。

「无我」与「慈悲」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在未来的路途中,这两种体验是关键。当其中一者茁壮,另一者的威力就跟着增强。两者虽然可以分开来学习,我们无法真正将它们分开,无法把它们的影响力拆开。

我们发现越能把心敞开,就越能欣赏自心,欣赏并感谢心中的一切,包括迷惑在内。而我们越欣赏、感谢自心,就越欣赏、感谢别人,欣赏并感谢这世界的丰富多彩,包括迷惑在内。而这成为我们每日生活的喜乐来源。

把玩具分给大家 —— 关于慈悲

之前我们所谓的修行,是在训练内在的「叛逆之佛」,它一直与我们同在,直到「佛」直接出现为止。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觉醒的过程中,直到真正醒来为止。之后不再有过程,不再有旅程,我们已经来到了目的地。

一直以来,我们专注于累积知识,生起智能与领悟,并把它们运用在生活中,这是我们训练自心的方法,强化心的力量来解脱自己。

,「叛逆之佛」不只包括心灵与清晰的思考,它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爱心」(Heart),其中充满了欲望与热情——追求个人解脱的欲望,和希望别人也得到解脱、快乐的热情。这「爱心」也是需要加以锻炼的,当这些热情与了悟相结合时,我们望向世界的目光将融为单一的视野。

随时随处都有机会让「心」(mind)与「爱」(heart) 完成训练,事实上,这些机会都是相同的,我们再也没有理由把「我的修行」与「我的日常生活」分开,两者已经合而为一,成为同一条道路,同一个生活方式。

在这阶段我们所要接受的训练,主要是要降低「无我」的反面「自私」。我们使用各种方法来去除「只关心自己」、「只想到自己的好处」的执着。就好像我们长久以来都是独生子,现在突然出现许多兄弟姊妹、亲戚朋友,我们必须学会把玩具分给大家一起玩。

我们之所以还没办法和别人分享,没办法平等地关怀别人的快乐和自由的原因,是因为对自己的执着。我们专注在这个自我已经太久了,没有那么容易就改弦易辙。这可不是小事一桩。不过之前所做的练习已经擦亮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见不再执迷于自我的可能性。

如今我们所做的训练,要进一步「擦亮」我们的视野。我们开始发现,举目望去一切皆是「无我」,不只是自己的心,还有别人的心,甚至整个世界,都是无我的。

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概念,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广大开阔,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坚固、实在的,我们所见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念头僵化的世界,不再是一个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概念钉得死死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游戏着、变化着,刹那刹那都在改变的世界。这样的领悟称为「二无我」(twofold selfessness),它让我们得以看见究竟实相的全景。

只体悟到个人自我不存在的「无我」,就好像从美丽的海湾渡假饭店看出去的窗景,没错,看得到海,不过只有一小块,而且距离有点远,角度也很局限。通常房屋仲介和旅馆经理称之为「局部海景房」。

相反的,「二无我」的空性体验就像是站在「大索尔」(Big Sur)海岸线的悬崖上,四面八方望去都毫无阻碍,一望无际的大海、天空、海岸在你面前展开。这就是「人无我」与「二无我」的差别,前者是局部的,后者是完整的。

无我之心

旅程行进至此,我们内在有两种代表性的素质广大的无我了悟,以及广大的慈悲。虽然两者同样重要,但我们必须先有深刻的无我体验,然后才会有真正的慈悲,没有无我的智能,帮助别人的欲望中总是混杂着私心,虽然行善,但心中总是另有图谋,例如施予别人物品、忠告或援手,又希望对方感谢我们,或站在我们这一边。

当我们对无我有一些真正的认识以后,这时候我们所修习的慈悲就不会带有特殊的目的性,或隐藏的企图心。我们也不会到处想要去「拯救」别人,以赢得刻着「救世主」字样的奖牌。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有神论」的作法,但有时连佛教中也见得到类似这样的例子,尤其是被有神论传统所影响的部份佛教文化。

,现在我们只是要单纯地活在世间,学着在智能与慈悲的鼓舞下生活,试着尽可能对别人有帮助。

看看马尔巴的例子,马尔巴是西藏最伟大的大师之一,他是一位优秀的农夫、出色的商人,是所谓的「在家瑜伽士」,虽然他拥有佛法的宝藏,也已经完全了悟、精通了这些教法,但他从来没有出去外面到处找徒弟,或想「点化」任何人。那些来到他门下的弟子可是得一再恳求,才能得到他的教导。

想要得到马尔巴的帮助不是那么容易的。马尔巴却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最受尊敬的伟大人物之一,因为他有着了不起的智能,知道什么样的教导对什么样的学生真正有帮助,他所给予的,绝不会超过学生所需要的,所以他的教导总是恰到好处,效果绝佳而毫不浪费。

如果佛法中慈悲的练习,就是要到处去「拯救」未开悟的人,这样的看法就跟某些登门拜访,硬要在家中给我们几句金玉良言的宗教人士没有两样,是的,他们立意良善,希望拯救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但这却不是我们利益别人该用的方法。

我们并不试图以自己小小的佛法之旅去拯救任何人,在这趟旅程中,我们只是想以智能与慈悲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在智能与慈悲的自然展现中,为别人带来利益…

● 最幽默、清新的心灵科学!更多《叛逆的佛陀 - 回到真心 莫忘初衷》精采内容,立即前往>>


  该文章《《叛逆的佛陀》超越自我》由网友『似温柔亦苍白』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