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是恼人的皮肤疾病,其中孩童及青少年占多数,据统计,全台每10位小朋友当中,就有1个孩子罹患异位性皮肤炎,有8成以上的患者,在5岁以前发病。医师建议,除应掌握5岁前黄金治疗期外,平日更要做好皮肤保湿工作,避免接触环境过敏原;情绪方面,则要避免压力过大、熬夜或暴饮暴食。
异位性皮肤炎好发孩童及青少年,且8成以上患者,多在5岁以前发病。
台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朱家瑜指出,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的皮肤疾病,国内患者以孩童和青少年占大部份,因遗传体质、天生就有状况,通常好发在婴儿期或儿童期,患者常常有过敏性鼻炎、气喘等病史,即一般俗称「过敏体质」的人。
皮红疹发痒 发病3部曲
据台湾皮肤科医学会统计,国内有超过200万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只要季节转变、压力一大「皮就在痒」,症状包括发痒、皮肤粗糙、脱屑或起红疹。事实上,绝大部份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控制都不良,往往抓到流血、流脓、细菌感染才会就医。
尤其是在台湾,有80%患者都会在5岁前发病,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基因是巩固角质功能的丝聚蛋白突变,导致皮肤保湿度下降,容易干燥发炎,进而让空气中的尘螨、霉菌或化学物质等过敏原刺激皮肤,走向「发痒、搔抓、湿疹」病灶3部曲。
治异位性皮肤炎!保湿+3线原则
医师朱家瑜(如图)指出,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的皮肤疾病。(图片提供/台湾皮肤科医学会)
3线治疗原则 医界共识
朱家瑜医师强调,根据目前皮肤医学界的共识,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以下3线治疗原则,所谓第1线治疗原则是指对于一般的患者应采用的治疗方式,如果第1线治疗方式的效果不彰,再采用第2线疗法。
同理,第3线治疗方法则建议留到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治疗原则会随着医学的进展与新药物的发明而不断修正。
《第1线治疗》
a.保湿剂—改善皮肤障壁功能、减少类固醇使用量。
b.局部涂抹类固醇药膏—间歇性使用。
C.抗组织胺药物—止痒、改善睡眠品质、改善免疫体质。
d.治疗性病患卫教。
《第2线治疗》
a.局部涂抹Calcineurin抑制剂药膏—tacrolimus, pimecrolimus。
b.短暂口服或注射类固醇治疗。
C.紫外线光疗。
d.局部涂抹、口服或注射抗生素药物。
《第3线治疗》
a.口服或注射免疫调节剂治疗。
b.抗菌剂。
C.其他医疗方式。
预防异位性皮肤炎发作,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湿及防过敏原。
【医师贴心建议】
日常照护最简单的几个基本工作就是做好皮肤的保湿,冬天可以用滋润型的保湿乳液,夏天可以用清爽型,避免毛细孔受到阻塞;若患部已经发炎,就应停止使用乳液,改擦药膏,应该主动减少环境中的尘螨过敏原,定期清洗棉被枕头,避免暴饮暴食、少生气,都是个人容易做到的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