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物价上涨,打开薪水明细,看看荷包,不免皱起眉头。根据七月份《天下杂志》针对一千大企业CEO的调查分析,近半数CEO认为不景气将持续一到两年,不论是主管或是员工,都能感受日增的危机。
教育多元,世代变动,经营家庭的压力,不能和以往同日而语。 从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到事业经营,若烦恼不可能免除,生活又该怎么过,才能一样感觉幸福自得?
其实,幸福感是可以锻炼的,主要是训练「心」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烦恼
,专家们建议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烦恼。
烦恼让未来更有准备。政大心理系副教授杨建铭表示,烦恼其实是对未来负面事物的思考与计划,让人有准备,不会在遇到困难时受太强烈的刺激,能有更好的控制。「烦恼本身不是坏事,而是个体生存必须的,」杨建铭说。
他自己常建议个案使用「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烦恼」,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如搭捷运时、开车时,把烦恼写下,或用录音笔录下来。「烦恼不是坏事,影响整天的生活时才是,」杨建铭说。,如果设置时间来烦恼,未雨绸缪,而能有更多控制感,反而是好事。
去除二分法迷思。耕莘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简玉坤建议,遇到挫折与烦恼时,跳出「幸福」、「不幸」的二元思维,改用「量化」的方式看幸福,例如对自己说「我现在有四○%的幸福。」
尽管这样的量化比例很主观,却能让人跳出「我真不幸」的绝对思维,还能关照到自己幸福的部分。
当遇上烦恼与挫折,负面情绪开始出现时,杨建铭建议对自己的思绪喊「停」。不论是大声喊出来,或者捏自己一下,重点是不要陷入负面情绪轮回。也可以像教练带领球员一样,给自己正面精神喊话;或者透过放松技巧放松,例如气功、呼吸法等。
跳出了负面思维后,还可以更积极地面对烦恼
查看烦恼的本质。烦恼常是不确定带来的不舒服感受。但人们常不知不安究竟从何而来,本质如何。
杨建铭建议,先问自己「我在害怕、烦恼的到底是什么?」例如,很多父母不安于小孩常待在外头,但到底是担心孩子交上坏朋友,还是害怕面对小孩长大的寂寞?
辨识了不确定的因素后,再进一步问自己能掌控的幅度。例如天气、股市,思考这样无法掌控的事情常无能为力,这时可能要「接受不确定」;但如还没有做成的企画案等,就能以更积极的「增加控制感」来面对。
调整认知。在接受不确定与增加控制感的过程中,可以查看自己是不是陷入常见认知的谬误中?
1.是否出现非理性分析的「如果」如担心「如果发生空难怎么办」。杨建铭表示,很多想法是自动地跑到脑中,其实没有经过理性的检验出这个「如果」发生的机率有多高?有无避免的措施?
2.是否有过度的灾难想法如「这件事没做好,我就要被炒鱿鱼了」,烦恼时思考常会极端负面,但很多状况其实不如想像的糟。
3.是否出现过度的因果推论。例如「对应的窗口都不回我信,一定是因为讨厌我」。未经证实的逻辑与因果,只会带来压力。
4.内化的自我归因。这和上述的因果推论息息相关。因果推论时,常会内化归因,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例如「企画不成功,都是因为我能力不足」等。
5.勿成「完美主义的夸父」。简玉坤观察,就像夸父追日,很多人无法感觉快乐,是目标过高,或因为过度强烈的希望「理想」与「现实」能够一致。
6.拉长时间轴,感受如何?简玉坤举例,有的人常为调薪幅度不够大而烦恼。但他常要个案想像,八十岁时,再回想这件事,是否还会有一样的负面感受?
除了当下负面思维的危机处理,简玉坤还建议,在平日也可以常锻炼自己「找幸福」的方法。
对外,查看拥有的人事物,学习和外界的人事物互换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以及为何外界事物无法符合自己的期待;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期待落空(如与同事不睦等),更要先「认知」彼此差异,告诉自己这样的差异可能永远无法消弭;然后去观察这样的差异是否能给彼此带来成长,,去欣赏这样的差异。
对内,则要常对自己说「外在环境难以改变,但自己的态度可以变」。要常疼惜自己,最近怎样努力了,付出了怎样的心力;最近又有哪些值得称赞与骄傲的地方?
幸福感可以锻炼,负面思维可以跳脱;但专家们也提醒,当长久的不幸福感与压力持续,自己无法调适时,要尽快向外寻求专业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