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体病是一种具有1至2周潜伏期,最长可达4周的传染病。患者在早期会出现典型的“三症状”、“三体征”,表现为发热、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和压痛)、全身疲劳、眼结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这些感染中毒的症状常常在病程的第三到十天,演变为不同类型的器官损伤症状。
钩体病可分为多个类型,包括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其中肺出血型尤为严重,分为普通肺出血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此钩体病还可能引发相关肾病,如流感、感冒、黄疸、出血性钩体病等。如果肾病单独发生,则可能表现为肾衰竭。
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少尿、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和管型等。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无尿、酸中毒、肾衰竭和尿毒症等症状。与钩体病相关的肾病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能够度过少尿期和多尿期,恢复健康。
近年来,有医学专家将钩体病的表现分为两个阶段,即“钩体血症”相和“免疫”相。“钩体血症”相主要表现为高烧、结膜充血、肌痛和头痛,随后可能发展为肝炎、肾炎和出血等症状。“免疫”相则表现为早期发热等症状逐渐消失,出现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症状。
对于钩体病的诊断,主要在患者出现“三症状”、“三体征”后的第三天进行。此时应高度怀疑该病,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异性诊断试验,如特异性抗体检测等。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如流行地区的疫水接触史,以及临床表现如黄疸、肾衰竭等多器官损伤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白细胞增多、尿异常和肾功能损伤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