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环境刺激不足
自闭症患者即使康复后,仍需要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环境刺激。若长期缺乏人际交往(如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已获得的社会功能可能出现退步,表现为语言能力下降、社交回避等。这与神经可塑性减弱有关,大脑因缺乏锻炼而重新进入"休眠"状态。
2. 核心症状的不稳定性
自闭症本质是神经发育障碍,部分患者虽通过干预达到表面"康复",但底层神经差异仍存在。面对压力或环境变化时,可能重现刻板行为、情绪失控等原始症状。研究显示,约30%康复者会在青春期或成年期经历功能波动。
3. 干预中断的负面影响
康复训练如逆水行舟,停止干预后,部分习得技能可能逐渐遗忘。例如VB评估分数倒退的案例显示,缺乏持续训练会导致认知和行为能力退化。
1. 维持结构化环境
2. 持续干预训练
| 干预类型 | 具体方法 | 作用 |
||||
| 社交训练 | 同伴互动游戏、角色扮演 | 巩固社交技能 |
| 行为疗法 | ABA关键反应训练 | 减少问题行为复发 |
| 家庭支持 | 家长参与的情景模拟 | 提升环境适应性 |
3. 医学监测与调整
需注意,约5%-20%早期干预成功的患儿可能达到临床"最佳结果",但多数患者仍需终身支持。建议建立包括医生、治疗师、特教老师的长期跟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