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互动障碍
目光接触异常:回避与他人对视,尤其是抚养者,对逗引缺乏反应。
情感淡漠:不依恋父母,被抱时身体僵硬或抗拒,对微笑、呼唤无回应,不会主动寻求安慰。
社交兴趣缺失:不参与同龄孩子的互动,对玩具或游戏缺乏兴趣,更倾向于独自活动。
二、语言与沟通异常
语言发育迟缓:1岁时仍无牙牙学语或简单音节,对名字呼唤无反应,理解能力差。
非语言交流障碍: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意愿,缺乏手势(如指物、挥手)。
异常语言模式:若会发声,可能重复无意义的音节或广告词,答非所问。
三、刻板行为与感知觉异常
重复动作:频繁拍手、摇晃身体、撞头或旋转物品,动作刻板且难以打断。
兴趣狭窄:过度专注特定物体(如车轮、灯光),拒绝环境变化(如饮食或作息调整)。
感知敏感:对声音、触觉等刺激反应过度(捂耳朵)或迟钝(痛觉不敏感)。
四、其他警示信号
运动发育异常:可能出现脚尖走路、动作笨拙或“猩猩爬”等特殊姿势,但需与正常发育差异区分。
睡眠问题:睡眠时间短,易早醒,或昼夜节律紊乱。
注意事项
1岁宝宝的表现需与个体发育差异区分,如医生已评估为正常(如案例中的“猩猩爬”宝宝),则无需过度焦虑。若同时出现多项症状,建议尽早就诊专业机构进行ABC量表或CPEP-3评估。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社交和语言能力,部分患儿通过训练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