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通常在婴幼儿期(3岁前)显现并持续终身^[1][2][3][5][6][9][12][15][19][22]^。以下是其核心特征及相关信息:
一、主要表现
1. 社交障碍
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呼唤反应淡漠。
难以理解他人情绪或社交规则,如不会分享兴趣或参与互动游戏。
2. 语言与沟通异常
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鹦鹉学舌式重复语言或代词混淆(如将“你”说成“我”)。
对非字面语言(如双关语、讽刺)理解困难,倾向于字面解读。
3. 重复刻板行为
对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异常专注(如反复排列玩具)。
抗拒环境变化,如坚持固定路线或仪式化动作。
二、病因与诊断
遗传因素:家族史显著增加患病风险,遗传度可达80%-90%。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与大脑结构(如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或神经递质失调有关。
诊断:需专业医生通过行为观察、发育史分析及量表评估(如ADOS)综合判断。
三、干预与治疗
早期干预: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可改善患儿生活能力。
综合支持:家庭、学校与医疗团队协作,部分严重病例需药物辅助(如抗精神病药)。
四、注意事项
与日常“自闭”区别:医学上的自闭症是先天性疾病,不同于因情绪压力导致的暂时性社交回避。
预后:个体差异大,早期干预可显著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若发现孩子有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