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筛查对象
服务对象主要为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
2. 筛查流程
初筛: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完成,结合儿童健康管理项目,使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进行11次定期筛查(1岁内4次、1-3岁4次、学龄前3次)。
复筛:初筛异常者转至县级妇幼保健院或指定机构,采用更专业量表(如M-CHAT、ABC量表等)进一步评估。
诊断:复筛阳性儿童需转诊至定点医院(如市级妇幼保健院或儿童医院)进行综合诊断,包括行为观察、发育史采集及标准化测试(如ADOS、CARS等)。
3. 常用筛查工具
初筛工具:预警征象筛查表(如“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等行为观察)。
复筛工具:
18月龄以下: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儿心量表-II”)。
18-24月龄:M-CHAT量表(核心项目2项以上不通过为风险)。
24月龄及以上:ABC量表(总分≥53分提示风险)或CARS量表(总分≥30分可诊断)。
4. 干预与后续服务
确诊儿童可享受康复救助(如医保补助、残联救助等),部分机构提供免费干预咨询。
强调“早发现、早干预”,最佳干预期为6岁前,通过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症状。
5. 注意事项
家长需配合定期筛查,保持通讯畅通以便随访。
筛查结果异常需及时转诊,避免延误干预时机。
目前全国多地(如西安、嘉定、广西等)已开展免费筛查服务,具体可咨询当地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