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医院的自闭症康复训练课

一、核心课程类型

1. 个训课(一对一训练)

针对3岁以下无语言或认知能力较差的幼儿,重点进行口肌训练(如唇舌运动、仿说单音节词)和基础认知教学(如物品配对、形状识别)。课程通常由资历较浅的年轻教师负责,部分家长反馈更换经验丰富的教师后效果更显著。

2. 融合课(集体训练)

侧重认知能力提升及课堂行为规范,通过小组活动(如传球游戏、律动儿歌)培养社交互动能力,适合能力较好的大龄儿童。但部分患儿后期进步可能放缓,需结合其他干预方式。

3. 感统训练

通过专业器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动作协调性,例如单脚跳、手提重物过独木桥等大肌肉练习,或穿珠子、剪纸等小肌肉精细动作训练。

二、课程内容设计

  • 基础技能:包括注意力训练(如目光接触)、模仿能力(动作/声音模仿)、生活自理(穿袜子分步骤教学)。
  • 进阶能力:社交互动(握手、轮流游戏)、情绪管理(崩溃行为干预)、学业准备(形状分类、点数)。
  • 家庭延伸:部分机构提供家长培训,指导居家强化技巧(如需求延迟满足、社交游戏设计)。
  • 三、课程实施特点

  • 评估体系:采用PEP-3、VB-MAPP等量表定期评估,制定短期(3个月掌握10个词汇)和长期目标(1年内生活自理)。
  • 师资要求:需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或康复治疗师证书,掌握应用行为分析(ABA)、关键反应训练(PRT)等方法。
  • 环境规范:训练室需配备防撞软包、降噪处理(噪音低于35分贝),并划分个训室、团体教室等功能区。
  • 四、注意事项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分离焦虑,建议通过逐步脱敏(如家长短暂离开再返回)和视觉提示(挥挥手表示“下课来接”)缓解哭闹行为。若进展缓慢,可考虑联合专业工作室的资深教师进行补充训练。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