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性脂质营养不良的病原与发病机制探究
在早期,通过对淋巴结组织切片的银染色法,科学家们发现了引发肠性脂质营养不良的罪魁祸首——“杆状菌”。这种独特的细菌在电镜下才展现出其真面目,大小约为0.25µm至(1.0~2.0)µm之间。直到2000年,Raoult D等才成功地在体外培养和分离出这种细菌。此前,Relman在1992年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患者组织中识别出了这种杆菌的16S核糖颗粒的rRNA,基因分析显示它属于革兰染色阳性放射性细菌,与已知的细菌基因不同。这种细菌被暂时命名为Trophelyma whipplelii,它与惠普尔病有密切关系,并且与HLA-B27有一定的相关性。
T.Whipplelii菌侵入人体后,虽然其毒性较弱,却能引起大量的吞噬细胞聚集。惠普尔病患者可能对这种细菌具有易感性,这可能与免疫缺陷有关。营养不良、小肠淋巴回流受阻或暂时性的感染无反应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此病。患者可能对细菌存在免疫耐受,表现为体内单核细胞系统抗原治疗能力缺陷。
惠普尔病的病理改变极具特征性,因此组织学检查是必要的。肠道病变较少,胃和结肠受影响较小。病变性肠壁会出现水肿、增厚,小肠绒毛变粗、变短或完全消失。黄色脂质会在粘膜下的淋巴管阻塞和扩张,大量泡沫巨噬细胞浸润粘膜固有层,导致绒毛变形。除此之外,肠粘膜是一种全身性疾病,PAS阳性巨噬细胞会引发病变如心内膜炎、关节腔积液、胸膜炎、脑皮质萎缩、脑膜炎等。
值得注意的是,仅在胃、结肠黏膜发现PAS阳性巨噬细胞,并不等同于惠普尔病。因为这些区域常有噬蛋白细胞和胃噬脂细胞。经过治疗,细菌迅速消失,但巨噬细胞消失较慢,即使经过一年的治疗,仍会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病理主要表现为丘脑下部萎缩、胶质变性和镰状颗粒浸润。电镜下可见部分渗透区域的“杆状菌”。
对于惠普尔病,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干扰素可能对治疗该病有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希望科学家们能早日找到战胜这种疾病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