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障碍是一种反社会性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系列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尤为明显,且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其社会交往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
1. 攻击性行为: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动物或弱小儿童,使用器械造成身体伤害等。男孩更倾向于身体攻击,而女孩则可能表现为口头攻击,如诅咒、侮辱等。部分青少年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敲诈、武装等。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甚至可能发生性侵犯行为。
2. 对抗违抗性行为:主要表现为对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明显不服从、违反或挑衅行为。经常撒谎、易怒、发脾气、怨恨他人、故意报复、拒绝或忽视成人要求、长期严重不服从集体纪律等。
3. 故意破坏财产:故意损坏他人或公共财物,通过在公共场所涂鸦、放火等行为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4. 偷窃行为:从最初的小额偷窃开始,当偷来的钱无法满足消费时,会升级至偷盗同学、路人和商店。有时甚至会编造谎言来欺骗父母的钱。
5. 违反社会标准:经常撒谎以获取物质或精神好处,或逃避责任。可能出现逃学、夜不归宿等行为,严重的甚至可能流浪街头、被坏人利用或。
以上行为若持续存在且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性质和程度上达到违法行为时,则构成青少年犯罪,将受到法律制裁。除此之外,性格障碍的青少年还可能面临其他多重问题,如认知障碍、智力问题、多动症、抑郁或焦虑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完成社会活动或有效解决问题。他们可能在语言表达、阅读、运动协调等方面存在困难,发育上也可能出现如智商较低等问题。这些青少年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指责或控制他人,故意吸引注意力,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表现出自私和缺乏同情心。
对于性格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及早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家庭支持和教育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发展出更健康的社会交往方式,从而避免长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