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瘘是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分为高流量和低流量胰瘘,以及轻度、中度、重度胰瘘。轻度胰瘘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引流液淀粉酶升高,无明显其他症状。严重的胰瘘则可能引发腹痛、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易怒和腹膜炎。引流液淀粉酶的显著增高虽然常见,但并不是其唯一特征。如果不及时补充流失的含水、电解质和蛋白质的胰液,可能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营养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消瘦和营养不良。过量的碱性胰液还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瘘管周围的皮肤也可能出现水肿和侵蚀,形成溃疡,甚至出血。虽然瘘管前的皮肤有时可以愈合,但也可能形成假囊肿。
对于胰内瘘而言,当与十二指肠或高空肠形成内瘘后,胰液泄漏直接进入肠道,这有助于缓解假性囊肿或胰周脓肿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可能自愈。结肠内瘘形成时,由于胰液的流失,可能会引发低钠、低钾、低钙血症、消化不良、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营养不良等状况。
外瘘大多发生在手术后,特别是在术后1~2周内。低流量胰瘘或小胰瘘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的临床表现,除了外瘘周围皮肤的变化。高流量胰瘘或中大型胰瘘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结肠瘘。纯胰瘘的泄漏物是无色透明的清澈液体,其中胰淀粉酶含量极高;当泄漏物与淋巴液混合时,淀粉酶含量会有所降低;而浑浊、呈胆汁色或深棕色的泄漏物表明胰液与肠液混合,可能导致胰酶激活,从而引发组织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如果胰瘘伴随出血、感染或肠瘘,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当胰瘘排水不良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发烧、肌肉紧张以及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对于胰瘘的诊断,除了结合患者的病史如腹部创伤、或周围器官手术或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等,还应密切监测腹部引流液中淀粉酶的含量变化。常用的诊断方法还包括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瘘管造影。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及时确诊胰瘘并了解其转归趋势,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