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每位新手父母都会关注的问题。新生儿因自身器官尚未完全发育,尤其是肝脏,常常会出现黄疸症状。大多数情况属于生理性黄疸,并非疾病导致,因此无需过度担忧或治疗。
对于生理性黄疸,它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独特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环境低氧,会产生过多的红细胞,这些红细胞在新生儿出生后,会生成较多的胆红素。另一方面,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受限。足月新生儿大约在第2-3天开始出现黄疸,皮肤呈浅黄色,巩膜以蓝色为主,微黄色。尿液略黄但并不染尿布。大约在10-14天时消退。尽管存在黄疸,但新生儿并无不适,整体状况良好。这种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特殊治疗。
除了生理性黄疸,还有母乳性黄疸。当新生儿接受母乳喂养时,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黄疸程度会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这种激素会抑制新生儿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无法及时被代谢和排泄,从而使得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也不会引发发烧或食欲不佳等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会在短时间内减弱并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不必过于惊慌,可以用牛奶暂时替代母乳,待黄疸好转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还有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或B型最常见。感染性黄疸则是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损害肝细胞功能导致的。而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
无论新生儿出现何种类型的黄疸,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让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并确定是否需要治疗或蓝光治疗。父母需要做好日常护理,这有助于黄疸的恢复。但请记住,不要自行给宝宝用药。每一个小宝宝都值得被温柔对待,他们的健康需要我们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