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未来乳腺癌手术医生从“持刀”变“拿针”

重塑生命之美:乳腺癌保乳治疗的解读

在第五届中国乳腺外科大会暨2018中国南方乳腺癌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苏逢锡教授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感叹。他提到,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内心深处渴望保乳,但当保乳与保命成为一道选择题时,很多人会在恐惧中放弃保乳。但苏教授强调,保乳并不仅仅是治疗局部病变的手术,而是一种文化的转变。保乳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与重塑,代表着多维度的治疗方案,包括乳房保健、身体机能保护、生命保全和生活质量保护。

论坛上的头脑风暴揭示了乳腺疾病治疗的最前沿技术。专家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外科手术正变得越来越精细。未来的外科医生可能不再需要大刀阔斧的手术方式,而是采用微创技术,如同针灸般的精准。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基因测序等技术的进步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意味着患者不再需要在保乳与保命之间做出选择,真正的个性化治疗正成为现实。

苏逢锡教授长期致力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理念的倡导。他提到,尽管保乳手术是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但在我国的实施率仍然较低。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患者对复发的担忧、乳腺外科医生缺乏信心以及科室间的协作不足等。但苏教授坚信,随着放疗和系统治疗的进步,保乳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他认为,保乳手术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多维度的治疗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女性的美丽和尊严。

许多患者甚至医生对保乳存在误解,认为切除乳腺就能完全消除癌变风险。但实际上,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切除乳腺并不能完全杜绝复发可能。而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在合适条件下,保乳手术与切除手术在疗效和寿命延长方面并无显著差异。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完善,接受保乳治疗的患者甚至能够拥有更高的生存质量。

深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先明教授在论坛上介绍了乳腺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表示,未来的乳腺外科医生将面临技术演变的挑战,必须升级为“3.0版”的外科医生。新兴技术如植入式药物输送装置等,为保乳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些技术允许医生将硅胶管放置在乳腺管内的肿瘤病灶位置,以准确灌注治疗药物。虽然这些技术主要是针对医生的转型而言,但对于患者来说,它们预示着乳腺手术正朝着微创的方向发展,为保乳治疗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支持。

基因奥秘:精准预测,个性化治疗乳腺癌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基因检测已经从一个前沿的科学话题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基因解码,我们可以预测身体的潜在风险,甚至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中,乳腺癌的基因检测尤为引人瞩目。

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为例,她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身有极高的乳腺癌风险,于是决定采取预防性的乳腺切除手术。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与讨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乳腺诊断专科主任龚畅教授表示,虽然这一行动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但考虑到检测费用、医保政策以及乳房重建技术等方面的现实因素,基因检测在健康人群的预防应用上在国内仍具有局限性。目前并不建议所有高危人群效仿朱莉的做法。

基因检测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预防,更在于其在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领域的应用。对于已经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来说,基因检测能精准预测他们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治疗后的复发风险、转移几率甚至生存率。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基于大量的临床数据收集和计算,基因检测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目前国际上的算法标准主要以欧美人群为数据样本,但未必完全适用于亚洲人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与国内多家肿瘤中心紧密合作,进行大规模的临床数据收集和研究验证,以期制定出更符合中国乃至亚洲人群的应用指南。

这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保乳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基因检测的精准预测能力有助于医生在手术前进行充分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风险。通过基因检测,医生还可以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因检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检测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