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南宋有没有延用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

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从起源到南宋的变迁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王朝所采取的“守内虚外”策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策略不仅影响了北宋一朝,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后的南宋王朝。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策略的起源、实施以及在南宋的变迁。

我们来了解一下“守内虚外”的起源。在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军队的将领频繁地自立为帝,这一现象对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赵匡胤采取了“杯酒解兵权”的方式解除将领的兵权,并实施了“守内虚外”的国策,以防止将领重新拿回兵权。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将重心放在内部,防止将领权力过大,同时放松对外的防备力度。

那么,南宋是否也执行了这个国策呢?从现有的历史研究来看,南宋确实继承了“守内虚外”这一国策,并在某种程度上实施了这一策略。但实际上,南宋并没有完全按照北宋的方式来执行。为什么呢?这要从南宋所面临的国家形势说起。

南宋在建立之初,虽然继承了北宋的礼仪教化,但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实力相对较弱,面对的敌人更为强大。如果完全按照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南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策略,将战略重心由内转移到外,更加注重对外防御。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威胁迫使南宋不能过于专注于内部事务。由于税收减少和战略资源的限制,南宋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对内进行监视。这也导致了“守内虚外”的策略无法全面推行。“守内虚外”策略在南宋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需要。虽然南宋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北宋的策略,但由于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现实的压力,南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创新。这种调整和创新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策略的起源、实施以及在南宋的变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南宋军事力量的构建与国策调整

为了对抗金国和蒙古的侵袭,维护其统治,南宋必须打造一支具备强大战斗力的部队。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历史上那些百战百胜的军队,背后都有杰出的将领作为主心骨。若继续按照旧有的政策,将帅不知兵,兵也不附将帅,是无法凝聚出战斗力高强的部队的。

南宋时期,对军队的管控相对宽松,以将领名字命名的军队屡见不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岳飞统领的岳家军。岳家军的强悍无需过多赘述,这其实是南宋在守内虚外政策上的某种妥协。

在与金国的对峙中,荆襄、川蜀和两淮战场尤为重要,尤其是两淮地区,直面金国南下的铁蹄。南宋在此部署了大量精锐部队,史载“国之精锐,尽在两淮”。乾道年间,驻军超过十万人。而荆襄、川蜀虽稍逊于两淮,但驻守兵力亦超过五万。在“蜀—荆—淮”这一道防线上,部署了重兵把守。长江天堑作为第二道重要防线,宋朝在此训练了大量水军。

南宋的水军相较于陆军,不仅数量多,战斗力也更为强大。在与金国及后来的蒙古作战中,水军都成功遏制、击退了敌人。当张弘范在长江上取得胜利后,南宋的国都建康已然暴露在敌人面前,宣告了国家的基本灭亡。南宋对军事力量的构建,是其在部分放弃“守内虚外”政策的体现。

南宋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在边防上投入了大量兵力,也耗费了巨额经费。曾有说法称“天下财赋,十分之八耗于养兵”。朝廷不得不将精锐部队大量部署在北方边境。《宋史》记载,南宋在乾道三年,建康、禁中守备的军队数量庞大。南宋的主要军事压力来自外部,因此将大量兵力用于对付外敌。

相较于内部叛乱,南宋更视北方少数民族为“腹心大患”。在这种局势下,兵力、钱粮都优先供给对外战争。北宋时的“守内虚外”政策,在南宋的形势下很难得到有效执行。此时的守内虚外,已多是一个空壳,实质上已经被抛弃。南宋在实际操作中更注重实效和形势的变化。

自北宋开始实行的“守内虚外”国策,旨在减小其他官员的权力,集中皇权。这一政策在防止地方叛乱、降低地方将领对兵众的管控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到了南宋时期,“守内虚外”政策的执行程度不能与北宋相比。原因在于形势的变化使得南宋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南宋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以应对外部威胁,因此对将领的管控势必要有所放松。这也是南宋不能像北宋那样严格执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原因所在。

总体来看,南宋在军事力量的构建与国策调整上展现了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战略考量。在面临外部威胁和资源压力的情况下,南宋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国策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