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民间传统习俗之一,与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一样,蕴含着浓浓的吉祥团圆寓意。每当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家人团聚一堂,品饼赏月,共度美好时光。月饼,又被称为胡饼、宫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那时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被视为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了芝麻、胡桃等辅料,于是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称为“胡饼”。到了唐代,民间已有专业的饼师和糕饼铺。有一年中秋,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时吃胡饼,觉得名字不好听,于是杨贵妃提议改名为“月饼”,这个名称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北宋时期,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称为“宫饼”的小饼,民间则称之为“月团”。苏东坡曾作诗描述这种小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随着历史的演进,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据传,这一传统的流传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当时正值元朝末年,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的残酷压迫,纷纷起义。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军师刘伯温为了传递信息,将藏有起义信息的纸条藏于月饼中,分送给各地起义军。起义那天,各路义军响应号召,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攻下元大都,起义获得成功。朱元璋高兴地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各地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等。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吃月饼的习俗却从未改变。这背后的传说是否与推翻元朝统治、打败异族的喜庆与祝贺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与朱元璋的“月饼起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说到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时我们可以看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形成的疆域范围大体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地理基础。虽然秦朝在一些地方建立了郡县,但其统治范围相对较小。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表示,在秦朝以前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没有“总疆域”的概念。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然而秦朝并没有像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样维持长久的统一,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朝的统治走向末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汉朝初期经历了一个疆域收缩的过程。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使得中原动荡不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疆域观念和治理模式这为后来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体来说秦朝开拓的疆域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而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这一基础。秦朝曾经的辽阔疆域在秦末汉初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西南和南方地区被当地民族夺回,建立了独立的政权,而北方则受到匈奴的侵袭,他们趁此机会南下,占领了众多地区,并对长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汉初的疆域不仅小于秦朝,甚至小于战国末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汉初疆域的收缩才宣告结束。公元前141年,年轻的汉武帝刘彻继位。汉朝刚刚经历了文景之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被史学家称赞的时代,汉朝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储备的粮食和物资也相当充足,为对外扩张提供了成熟条件。
汉武帝在位的前40年,汉朝一方面致力于恢复并巩固秦朝的原有领土,另一方面则积极向外拓展。对于北方的开拓,主要的标志是对匈奴的战争。这场战争始于公元前129年,历时三四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以卫青、霍去病为将领的汉军对匈奴展开了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河套地区被夺回,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遭受重创的匈奴被迫退往大漠以北,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从此,汉朝将北部疆界巩固在阴山一线。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进军河西,俘获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随后,浑邪王杀死不愿投降的休屠王,带领部众投降汉朝。这一胜利使得汉朝的疆域扩展至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即今天的青海湖以东、祁连山东北地区。为了管理这些新领土,汉朝先后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和金城五个郡。
控制河西走廊对汉朝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一个政权对一个区域的控制,更代表着中原文化与中亚地区的联系开始建立。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佛教等多方面交流的重要渠道。
以上就是关于汉武帝时期汉朝拓展疆域的相关传说和评价的内容。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月饼起义”的传说,请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