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我们的生命为什么会沦为试验品?

近日,印度中央邦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医生试药事件。这一事件涉及到和法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据报道,有12名医生因为给幼儿和其他认知障碍患者私自试用药物而受到调查。最终监管机构对这些医生的处罚却引起了舆论的哗然。他们仅被处以每人5000卢比的罚款,而处罚的理由竟然不是医生没有告知患者试药一事,而是未向监管部门通报。这一事件让人不禁对药物临床试验的和法律问题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自印度自2005年放宽药品试验限制以来,许多西方大型医药企业将其作为新药的“试验场”。一些平民、文盲和智障人士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成为主要的试验对象。在过去几年中,已有数千名印度人在新药临床试验中丧生。这一事件揭示了医学工作者和药商在新药临床试验中的和法律问题。

学者和专家们纷纷指出,对于受试者保护的重要性应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量。在新药问世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由于试验药品的效用和不良反应的不确定性,人体试验可能会对受试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可预知的危害。进行人体试药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并确保受试者得到充分告知研究目的、利益冲突和潜在风险等。

与此印度和我国等新兴经济体拥有巨大的药品市场,临床试验的门槛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变得尤为重要。按照规定,患者有参加或不参加临床试验的权利,并且必须被全面告知风险并签署协议书。对于儿童、智障或昏迷病人,必须获得监护人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一些弱势群体在临床试验中深受其害却往往不自知,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印度孟买一位文盲寡妇在切除肿瘤后被迫参加医学试验,尽管同意书里写着病人有权随时停止试验,但她却被告知必须完成长达一个月的试验,她的身体越来越弱。更糟糕的是,一些企业打着“免费医疗”的旗号,利用不知情的患者进行试验。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立法,建立人体试验意外保险制度,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我国应当通过立法建立“无过错”保险屏障,以确保国民在临床试验中的生命安全。我们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临床试验的合规性,并加强对医学工作者和药商的监管,以防止他们利用弱势群体进行不正当的试药活动。

生命实验背后的灰色产业

蔡绪柳在生命沦为实验品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扭曲的灰色产业——试药。为了生计或治疗,试药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但这个产业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管,对社会公平构成阻碍。其后果严重的受试者,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从印度到英国,试药者大多是弱势群体,如贫民、学生、病患者等。这些人群往往深受其害而不自知,维权之路更是艰难。印度的儿童、认知障碍患者和“收买的穷人”,以及期待物质报酬或依赖临床试验的健康志愿者,都在这一产业中遭受不公。要真正保护普通人的生命健康权,必须完善法律法规。

在国内,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将参与临床试验视为“摇钱树”,通过试药中介不断参与各种试验。由于对临床试验认识不足,他们的健康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建立全国联网的受试者信息数据库,供各临床试验机构查询,并严格审核招募广告宣传资料,以规范涉及弱势群体的临床试验。

事关生命的试验需要极其谨慎的态度。王岳指出,增强医学工作者的意识和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出现问题后,应加大对执业者从业资格的审定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在发达国家,医生若犯下严重的道德过错,可能会遭受终生禁业的处罚,情节严重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还应加强社会民间维权组织的设立,如“患者维权协会”、“试药人维权组织”等,协助通过“公益诉讼”、“集团诉讼”等方式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卫生部应制定《医疗机构医学委员会管理办法》,对医学委员会的专家资质进行认证,确保他们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辛衍涛强调,医院委员会应秉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工作。他们应积极组织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供建议,确保医疗、科研活动符合原则。在进行审查时,委员会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披露相关信息,降低研究者和受试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尊重患者的选择权,保障其安全。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我国高度重视药品的监督管理,包括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受试者权益、安全和健康保障的问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受试者的权益正得到越来越有效的保障。这一灰色产业的不公与乱象正在逐步得到纠正与改善。

试药这一灰色产业对社会公正和个体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真正保护受试者的权益,需要、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提高公众意识,确保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得到尊重和保护。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