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产智能化、远程运维、柔性生产链等新兴业态正逐渐成为制造业的新常态。这一变革不仅让工厂更加“聪明”,也让工人们的工作更加“省力”。
想象一下,坐在办公室的张显桂总经理,只需点击操作板,就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生产进度和交货时间。这种便捷性源于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智能云科的合作。以前,张显桂仅靠电话与车间和客户沟通,如今,他们通过平台采集的数据进行精细测算,报价更加准确。系统科学测算每道工序时间,使得排产时间从平均4个小时大幅压缩到半小时。这样的变革不仅节省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产能效率。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生产注入了新动力,也让制造业的面貌焕然一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
在宁夏的力成电气公司,通过与树根互联的合作,上线了远程运维系统。以前,工程人员面对设备故障时并不清楚问题所在,如今,通过分析采集的设备数据,系统可以自动预警并远程诊断。同样,在浙江余姚,智能家电云平台通过共享供需、产能、人才等信息,实现了采、销、供、产的协同和跨企业、跨设备的协作,让柔性生产成为可能。
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我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投入巨大、人才短缺、技术落地受企业和平台多方限制等问题依然突出。但无论如何,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面对智能制造的大潮,企业既兴奋又徘徊。工业互联网落地并不容易,数据不联通、采不到是一大堵点。但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这给了工业互联网巨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刚刚起步不久,解决的多数是相对浅层次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未来工业互联网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工业需求的五花八门,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的价值。我国制造业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超过55%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我国还需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做出更多努力。
我国正在借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必将让工厂更“聪明”,工人更“省力”,为我国的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工程师赵绘存表示,我国工业化历程虽然相对较短,但在自动化、信息化尚未走完之际,又面临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浪潮,可谓面临着“一个阶段、两项任务”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形势,深度挖掘数据信息、建立安全屏障、筑牢制造业基础成为了行业共识。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发展迅速,工业大数据数量丰富,应用场景广泛,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众多企业敢于拥抱新技术,尤其在今年,“云”上连接的需求让工业互联网再度成为焦点。
工业互联网并非简单的采集数据和开发几个APP就能实现。业内专家指出,工业企业的需求非常个性化,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行不通。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深入了解并整合行业深度经验,作为决策的基础。
王建民院长进一步指出,与消费互联网横向连接全球数亿人不同,工业互联网是垂直的,它依赖于对工业高度细分、碎片化的理解,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创造价值。虽然工业互联网的推进需要逐步进行,但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等更加依赖工业软件的仿真、模拟等功能,逐步完善平台软件的生态。
我国在工业技术和软件方面存在一些隐忧。一方面,我国在工业技术沉淀上的相对不足,加上市场支撑不够,导致国产工业技术软件短板突出,高端工业软件对外依赖严重。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改造后面临的病毒、木马、漏洞等传统安全挑战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
专家提醒我们,工业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制造逻辑。制造业升级需要扎实打好基础,否则即使工厂再智能,如果生产工艺跟不上,无法做出高精度、高质量的产品,仍然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在于发现真需求、解决真问题。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要想享受技术红利,需要务实着力,落实信息化基础,有尝试才有收获。而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期盼新业态兴旺的更需要务实着力,不忘服务制造业升级初衷,做好引导和管理。
工业互联网的推进需要扎实打好基础,深度整合行业经验,建立安全屏障,逐步完善软件生态,才能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报道的这篇文章深刻剖析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并强调了务实推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