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伏尔泰说过的名言?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

正是在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的掩饰下,法国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话语。这些话语中,不乏排外、仇外和种族主义色彩的话语,它们得以堂而皇之地在电视、电台、讲座、沙龙和报刊等媒体上盛行无阻。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被误传的伏尔泰“名言”,虽然在法国被奉为至理名言,但实际上它的流传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最早提出这句话的并非伏尔泰,而是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她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这句话,并错误地将其与伏尔泰联系起来,导致后人误以为这是伏尔泰的观点。

霍尔后来承认了自己的误导,并表示这句话是她自己的评语,而不是伏尔泰的话。这句话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1963年出版的一本书《法兰西名言录》中得到了另一种解释。书的作者诺尔贝尔·古特曼称这句话是伏尔泰在写给一位教士的信中出现的。经过怀疑派的寻找和研究,发现这封信在历史上实有其事,但被误传了内容。古特曼从未就他的“翻译”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导致这句话继续被误解。

直到最近,法国社会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出现了向极右方向转移的趋势,排外、仇外等思潮越来越有市场。一些违法言论以这句伪称的伏尔泰“名言”为挡箭牌,其中包括种族歧视和仇恨的言论。过去法国法律禁止的种族主义言论,如今却在这句误传的“名言”的掩护下纷纷出现。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绝对言论自由”的反思,甚至出现了对伏尔泰这句“名言”起源的追究、质疑和否定。

最新的争议是一本引起广泛争议的小书《勒庞万岁》,作者是“记者无国界组织”前主席罗贝尔·梅纳尔。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这个所谓“名言”起源的重新审视。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误传的“名言”被一些人利用来为自己的排外、仇外和种族主义言论辩护,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反思言论自由的真谛。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表违法、违背道德和种族歧视的言论。言论自由应该是在法律框架内,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基础上进行的。法国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和觉醒,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呼唤,也是对种族平等和和谐社会的追求。这本书在法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梅纳尔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无论是与法国知名电台主持人帕斯卡尔·巴斯卡交锋,还是在收视率极高的有线四台“大报”节目中与政论家让—米歇尔·阿帕蒂的尖锐对话,都充分展现了这场争论的激烈程度。特别是阿帕蒂与梅纳尔的对话,成为这一争论的典型缩影。

阿帕蒂评论这本书时提到,其标题“勒庞万岁”旨在吸引眼球,实质是试图表达“极右派思想在法国政治辩论中应有一席之地”。他认为,不论极右翼的言论如何,都应有权被表达,即便是触及法律的边界。他进一步回想起与国民阵线成员让—伊夫·勒加鲁的一次谈话,当时勒加鲁对二战历史的否定言论让他深感震惊。这使阿帕蒂想起了盖索法,那是针对否定二战历史、尤其是否定大屠杀存在的学说的法律。虽然这条法律在法国政界和历史学界存在争议,但阿帕蒂认为任何否定历史的言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约。

梅纳尔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除了鼓吹暴力和煽动个人仇恨的言论外,其他都有权被表述和发表。历史应该由历史学家来探讨和论证,而不是由法律来界定。在梅纳尔看来,“盖索法”的介入是对历史的越俎代庖。他认为所有历史学家都反对这条法律,质疑其合法性。

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实际上,在世界各国,言论自由都是有法律界限的。在法国,除了盖索法外,还有亚美尼亚种族屠杀法和布雷凡纳法等,都对言论自由进行了法律限制。这些法律的存在是为了防止种族仇恨和冲突的发生。绝对的言论自由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即使你批评法律本身,但在法律仍然有效的情况下,个人的言论必须遵守法律。否则,一旦违法,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伏尔泰本人也从未“誓死捍卫”过他人的发言权利。例如,他对艾利·弗雷龙的尖刻文字难以忍受,甚至以讽刺剧来挖苦他。尽管伏尔泰的朋友们曾试图攻击弗雷龙,但在弗雷龙受到攻击时,伏尔泰并未捍卫其说话的权利。这令人不禁思考:真正的言论自由是否意味着可以无底线地攻击他人?

更令人困惑的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尽管绝大多数法国人不清楚其出处,但它仍被广泛传播。在维基百科中,法语和其他语种的版本都明确了这句话与伏尔泰无关,但维基中文版的表述却将其作为一个事实来介绍。这种误导引发人们的质疑:谁在故意误导公众?

这本书所引发的争论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关于言论自由的讨论,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历史观和道德观的深层次问题。在追求言论自由的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正确地行使这一权利,避免引发冲突和仇恨。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