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那蓬头垢面,衣着破旧,于繁华街头喃喃自语“我中了,我中了”,是何等景象?每每读到《儒林外史》中的这一段,总会引人深思。难道仅仅因为中了个举人,便至于如此疯狂吗?
一、范进中举之路的不易
科举考试,自隋朝始,历经千余年,直至清朝结束。尽管在现代看来,科举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但在古代社会,它无疑是一种先进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难度依次递增。那么,考上举人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呢?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考上进士、在东华门唱名固然荣耀,但实际上,考上举人也是相当不易的。
以明朝为例,276年的时间里,大约只有10万人考上举人。乡试是三年一次,平均下来每年大约362人。这个数据相当惊人。按照目前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来算,一年考中举人的数量相当于清华北大人数的二十分之一。换句话说,考上举人的难度不亚于考上清华北大的研究生。
范进,这个在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历经34年的辛酸与苦楚,终于成为广东乡试第七名举人。喜讯传来之际,他却疯了。人们往往从范进沉溺于科举的角度批判他,说他麻木迂腐,浪费青春。却鲜少有人站在范进所处的时代去思考他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为何如此坚定地参加科举考试。若了解“举人”身份带来的改变,将中举前后的差异放到现代来看,你可能会比他还狂。
二、范进为何执着于科举?
既然科举之路如此艰难,为何范进还要一考就是34年?难道他真的只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吗?范进家庭贫困,即使娶了妻子也常遭岳父欺辱。这种欺辱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攻击,更是心灵上的折磨。作为一个大男人,范进无法养家糊口,一切杂事全靠妻子操持。没钱时还要依靠老丈人的接济度日。屠夫心疼女儿,自然看不起这个屡考屡败、54岁还要靠老丈人过日子的女婿。因此范进遭受的嫌弃是理所当然的。除了贫穷之外,范进还要忍受妻子的白眼、双亲的埋怨以及邻里乡亲的嘲弄。他的心灵已经卑微到尘埃里去了。那么范进为何不放弃科举呢?那是因为他明白一旦中了举将会改变一切!从隋朝开始历经数千年不断完善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等级分明的体系包括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级别一旦成为举人便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秀才也拥有一些特权但在社会地位上举人要高出许多一旦范进中了举他就可以摆脱贫困摆脱老丈人的欺辱甚至还能得到富甲一方的张乡绅的巴结他的母亲也能享受到风光的葬礼这样的变化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因此范进才会如此执着于科举考试即便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因为他深知只有中举才能改变他和他的家庭的命运!总的来说范进中举后的处境变化之大确实让人惊叹。他不仅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还被称为“举人老爷”。这样的转变不仅让他自己感到欣喜若狂也让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再也不用受气受欺负了。范进,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书生,然而就在一朝之间,他犹如凤凰涅槃,从平凡的读书人跃升为身份显赫的士人,进入了社会金字塔的顶端。科举考试的胜利,使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官员中的一员,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他的故事,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剧,让人惊叹不已。
范进历经无数次的考试,终于考中了科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因此而疯狂。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在古代社会,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这背后所蕴含的是范进对于命运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家族未来的殷切期望。
范进的“中举”,不仅仅意味着他个人的成功,更意味着他脱离了原本的阶层,步入了士族的行列。在古代社会,“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严格,士族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是国家的管理者。范进的成功,使他成为了这个阶层的成员,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范进的中举也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古代社会,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权力的获得和财富的积累。范进通过科举考试,不仅获得了官职,还获得了俸禄和权力。他的生活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将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范进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古代读书人励志故事,他的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是对命运的执着追求和对家族的责任担当。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追求进步、追求梦想。范进的中举,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他家族的骄傲,是后世读书人的楷模。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传颂,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