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圳的新与挑战
深圳,这座繁华的城市在医疗领域正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医疗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不仅是深圳医改在全国的一大创新之举,更是对医疗领域现有秩序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新构建。
自2014年起,深圳市医管中心在多家医院开始了医疗人才评价制度的试点工作。试点结果显示,许多医生的临床等级要低于其职称水平,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高职低能”。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赵欣(化名),一名在深圳某市属医院急诊科工作的临床医生,她的遭遇是众多医生的缩影。在临床一线工作了14年的她,医疗技术过硬,深受患者和同事的赞誉。晋升之路却并不顺畅。尽管她努力多年,仍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晋升。其中,科研论文成为了她晋升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市医管中心勇敢地打破了传统的以课题和科研论文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新的评价制度以临床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指标为导向,将医生分为4层9级。这一改革试点一启动,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赵欣终于看到了希望。她说:“新的评定体系不再看重论文数量和科研项目,而是以临床工作量和技术水平为衡量指标。这样,我们临床医生终于不再需要为科研论文而痛苦了。”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手术分级和难度系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社保和薪酬等配套体系改革的推进,都是决定这次改革成败的关键。医生评级过于注重科研和论著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医生为了职称评定而被迫进行科研,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的怪象。
医生职称评定和考核过去过于注重科研论文和课题,导致一些临床能力强的医生因为没时间搞科研而职称评不上去。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运营部部长的徐勇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传统人才评价制度的弊病。他认为,医生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医疗,而不是科研。如果医生为了职称评定被迫进行科研,那么这不仅会浪费医生临床的时间,而且科室的科研水平也可能不会有所提高。
深圳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正在与实践之中,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改革的决心与步伐不会停止。期待这一改革能为医疗领域带来真正的变革,让医学真正服务于人民健康。深圳市人民医院在引进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团队后,发现了科研与临床脱节的问题。钟南山院士强调,真正的临床科研应以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科建设和医学发展。近年来职称评定标准的宽松导致职称人数过多,医院只能实行职称分开评定。这使得一些临床水平高的医生可能因为缺乏科研论文等原因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职位。薪酬分配体制的问题也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开始建立新的医师评价标准。主任罗乐宣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科学的医疗人才衡量标准,将医生的临床和科研分离,以便医生能够专注于提高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经过调研,他们借鉴了美国医保管理中心的相对劳务价值系数(RBRVS系数),并结合深圳实际情况,提出了全新的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新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临床医生职业价值评分体系、医生技术等级的分层分级和各专业分层分级划分标准三个部分。其中,临床技术水平是评价医生职业价值的核心部分,主要考察医生完成手术操作的数量、难度和质量。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医生的职业价值,该体系还结合了科研教学、专业影响力、学习能力、投诉率以及医疗差错等多方面因素。
市医管中心把美国RBRVS系数中的手术名称、难度系数和分值本土化,确定了各个专业手术的难度系数。医生的得分就是根据其完成的手术难度系数来计算的。每个医生临床技术水平的总得分是其3年内完成的所有手术得分的总和。还有加分和减分项目,加分项目包括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影响力和学习能力等,但不超过总分的30%。扣分项目则包括医疗投诉、医疗差错、医疗赔付等。
根据手术的类别和难度系数的不同,手术被分为9级。临床医生则根据技术等级评分结果分为4层9级。这个新的评价体系为深圳医疗界提供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衡量标准,能够激励医生提高临床技术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深圳医疗改革新篇章: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的解读
深圳医改在全国的创新之举——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如同一股清流在医疗界掀起波澜。该体系将临床医生细分为四层九级,每一层级的划定都有着严格的学术和实践要求。
为了与现有的职称评价制度无缝对接,医管中心精心构建了新的技术等级评价体系与职称级别的对应关系。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每一个职称都对应着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这种对应关系使得评价更为客观、公正。
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二医院的五个科室试点阶段,共有67名临床医生接受了严格的技术等级评价。令人惊讶的是,多数医生的临床等级低于其职称水平。这一发现揭示了深圳医疗界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高职低能。两位同为副主任医师的医生,在等级评价体系中却差距悬殊,一个仅为3级,另一个却能达到副高职称所对应的6级。
徐勇透露,试点结果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反映了各科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医院的管理改革和服务水平提升,更激发了医生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初次测评的结果表明,必须有一套新的临床医生技术评价标准来推动医生更加重视临床工作。
深圳市眼科医院作为唯一的试点医院,已整体推进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制度的改革。医管中心也已完成了心内科、肾内科等16个临床学科的技术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涉及5000多个评价指标。这一庞大的数字足以证明改革的和广度。
根据试点科室的反馈意见,医管中心正在对评价体系进行修订,以期使临床技术考核标准更加客观、科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将把这个评价体系带到其他市属医院进行交叉测评,以期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临床医生技术水平评价体系。逐步启动非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专业技术等级研究工作,并在更多医院启动所有医务人员技术等级评价工作。试点完善后,这一体系将成为深圳引进临床型人才的评价标准,并与薪酬改革联动,彻底将医生的绩效与科室收入脱钩。
这一改革不仅是对医生技术水平的重新定位,更是对医疗体系深层次问题的直面和解决。深圳医改的创新之举,无疑为医疗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期待这一改革能够走得更远,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