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明朝的巡按御史是什么职位?他的工作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官职,它在野史中听起来“很牛很正义”,它就是“八府巡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探寻这个古老官职的奥妙。

在京剧《起解》中,被诬陷的苏三,在即将含冤上法场之际,幸遇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他铁面无私,将案件翻了过来,彰显了正义。而在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中,候补知县周星星被封为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立刻在朝堂上发挥威力,成功伸张正义。

那么,“八府巡按”这一职位究竟是如何的呢?其实,这是戏曲野史中的叫法,正史上则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源于明初,后来基本“消失”。尽管其品级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其权力却极大,被誉为“代天子巡狩”。

在明清小说中,巡按御史看似只是“七品芝麻官”,却拥有极大的权威。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因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而得到转机。还有清朝顺治年间的小说《自作孽》中,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因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那么,历史上的巡按御史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并没有那么张扬。他们轻装简从,每次出发通常只带一两个书吏。他们的伙食也不好,连烧鹅都吃不上。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的核心工作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官员的政绩和表现。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明朝的官员考课制度是“九年三考”,而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都对地方官们至关重要。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明王朝之所以赋予这些“低调小官”如此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而是为了惩治腐败。巡按御史们通过多次对当地官员的审核,往往能揪出一大批贪官污吏。例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就连藩王们也对巡按御史颇为畏惧。

巡按御史是明朝官场上的“防腐剂”。他们的存在让贪官们闻风丧胆,甚至在一些时候,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时,有些有劣迹的地方官会吓得弃官而逃。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让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为之忌惮。他们的铁面无私和正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在明清的野史戏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铁面御史”们的英勇事迹。这些事迹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实实在在的“打”出来的辉煌战绩。

这些巡按御史不仅是王朝的“防腐剂”,他们的存在就像古代信息交通中的“传声筒”。在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朝廷如何能够准确获悉民声民情?巡按御史的“代天巡狩”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水旱灾情爆发时,巡按御史们总是挺身而出,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确保朝廷了解真实情况。除此之外,许多已经过时甚至有害的政策,也是靠巡按御史们去发现问题并推动改进。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御史传吉据理力争,成功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为“小麦抵米”,大大减轻了民负担。

尽管明朝的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为“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绝对是个例外。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和“耳朵”。在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背后,有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默默奉献,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当明朝走向末路,腐化速度之快令人无法挽救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也没有独善其身。由于他们权力极大,成了腐败分子们争相拉拢的对象。原本作为“防腐剂”的他们,在明朝末期更加成为了腐败的重灾区。

在明朝年间,巡按御史的“代天巡狩”已经失去了初时的低调。他们骑大马、衣锦绣,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关注点。相反,他们把这些地方官当作提款机,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敛财。例如,崔呈秀巡按江淮时,抓人放人明码标价,甚至看哪个官有钱,就会用弹劾来敲诈勒索。

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的高愚溪,顶着“御史恩师”的名头一路收钱,是明末巡按御史的真实写照。到了明朝末年,连皇帝都看透了这些堕落的人。公署前后都开通了纳贿的渠道,每次奉命出差的巡按御史都富可敌国。更恶劣的是,这些奢华的招待费用,地方官们不会自己承担,往往通过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这导致了老百姓的苦难,最终爆发了明末农民战争。可以说,大明灭亡的过程中,巡按御史的堕落起到了神助攻的作用。

从早期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背后,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