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联合国讨论限制五常行使否决权

联大决议:重塑大国否决权的平衡

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备受瞩目的决议,该决议在联合国体系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项决议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关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行使否决权后的后续行动。

一、决议主要内容解读

2022年4月26日,这项决议被正式通过。按照决议,当五常行使否决权后,联大需在接下来的10个工作日内召开会议,对所有成员国的否决行为进行审查与评议。这一机制的设立,表面上是通过“道义压力”促使五常更加审慎地使用否决权,实质上并未对五常的法定否决权造成实质性约束。

二、推动方与主要支持者剖析

该决议的发起国包括列支敦士登等国,而共同提案国更是多达57个,其中美国是公开表态支持此决议的主要国家。美国此举明显是针对某些它认为滥用否决权的国家,如俄罗斯,并试图通过联合国机制强化对特定国家的施压。

三、五常的立场差异

在决议问题上,五常的立场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美国是唯一一个公开支持该决议的常任理事国,强调行使否决权需要明确“解释正当性”。而中俄两国在此问题上持保留态度,部分专家认为这一决议可能被视为对大国特权的削弱。英法则在后续的一些实践中选择被动弃权,显示出其在实际影响力上的相对弱势。

四、实际效力与局限性分析

专家对此决议的分析认为,它仅仅增加了一个程序性的讨论环节,并未改变《联合国宪章》赋予五常的法定否决权。在实际案例中,如2025年的涉乌决议,五常内部的上层权力结构依然显著,中、美、俄三国在决策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五、争议与多边主义挑战

这一决议的推出,自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反对者认为,这是通过“多数国家审查少数特权”的方式削弱五常权威,实际效果受限于大国间的博弈格局。而支持者则站在“加强多边主义”的立场,认为这是平衡安理会权力分配的一次尝试。

虽然这次联大决议为限制五常否决权提供了新的机制,但其更多的还是象征性的意义,实质约束力有限。五常尤其是“上三常”仍然在实际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一决议更像是一个开始,未来如何平衡大国权力与多边机制,仍需国际社会共同与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