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这一成语,源于历史上的巨鹿之战,其主人公是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是秦朝末年西楚的军事家、政治家。在秦末的钜鹿之战中,项羽为了表示决心,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干粮,最终大破秦军。这一行动展示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也体现了他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悲壮。他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率领山东六国诸侯灭秦,分封天下,自封西楚霸王。随着汉王刘邦的崛起和楚汉战争的爆发,项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尽管他在战争中屡屡大破刘邦,但由于分封矛盾、缺乏稳定的后方补给以及未能重用一些重要的人才,如范增、韩信、陈平等,最终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指挥的诸侯联军所败。突围至乌江后,项羽选择了自刎而死。
“破釜沉舟”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战争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决心和勇气去做出选择,不留退路,全力以赴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即要敢于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定前行。
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和经历都充满了启示和教训。他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他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破釜沉舟说的是谁?
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角是项羽。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见证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他们英勇斗争之后,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逐渐崭露头角。公元前207年,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在巨鹿展开,这是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之间的对决。
项羽决心坚决,无所畏惧,他率领军队渡过漳水,面对强大的敌人,他坚定决心,下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仅带三日的粮食,以示决心,无一还心。这场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威震诸侯。
项羽,这位少年时学习书、剑皆未有所成,却心怀反秦大志的英勇将领。秦二世元年,他随项梁起兵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在秦将章邯攻击赵国时,他奉命率领军队救赵,因前方将领按兵不动,他便果断斩之,亲自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
随后,项羽招降章邯,坑杀秦卒二十万,进军关中。虽然刘邦已先占领咸阳,但项羽仍有机会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然而未能实现。最终项羽在分封诸侯后,定都彭城,开始了与刘邦的楚汉之争。尽管项羽在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引发的内部矛盾和战略决策的失误,最终被围困垓下,突围至乌江后自刎而死。
破釜沉舟的人物是什么?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项羽。
“破釜沉舟”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源自秦末的钜鹿之战。项羽为了表示决心,命令全军渡漳河攻击秦兵,并打破“釜”(锅子),凿沉“舟”(小艇),使士兵们无退路,以显示其拼死之心。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项羽面对强大的秦军毫不畏惧。他决心坚决,毅然决然地指挥军队破釜沉舟,以显示决不回头、必胜的决心。这一行动使项羽的军队士气大增,最终大败秦军。这一故事后来成为了表达决心不顾一切、全力以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