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洋川禾与“papi酱”商标之战:一起商标近似的知识产权纠纷
一、事件背景追溯
当提及“papi酱”(姜逸磊),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独特的网络红人。早在2017年,泰洋川禾文化传媒徐州有限公司捕捉到了这一网络热词的商业价值,经过授权,他们尝试在多个商品和服务类别上注册“papi酱”系列商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却以商标近似为由,拒绝了这一申请。对此,泰洋川禾公司不甘示弱,走上了漫长的诉讼之路,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最终维持了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策。
二、争议焦点解读
这起纠纷的核心在于商标的近似性认定。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papi酱”与已有的多个商标在文字构成、读音、含义上高度近似,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涉及的商品类别从电子设备到电信服务,跨度甚广。泰洋川禾公司则辩称,“papi酱”作为网络红人的名称,具有显著性和知名度,与引证商标有着明显的区别。法院认为,尽管“papi酱”在网红领域具有知名度,但无法证明其在具体商品或服务上的实际使用效果和区分度。
三、后续风波及行业启示
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一场商标争夺战,还揭示了商标抢注乱象。据报道,有人以低成本抢注“papi酱”相关商标,试图通过高价拍卖获利。这起事件也为网红经济敲响了警钟,提示人们要重视商标布局和审查标准。特别是在“在先权利”和“实际使用”方面,商标法有着严格的规定。
四、时间线的梳理
时间线清晰记录了这场商战的每一步:从papi酱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开始,到商评委驳回商标注册申请,再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判决,最后到商标抢注者的天价拍卖信息引发公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papitube侵权案”与本案并无关联,那是另一场版权纠纷。
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一个商标的归属权,更是对网红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也要注重商标法的合规性,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