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扩招的热潮,国内众多高校面临宿舍资源紧张的问题,为此,一些高校已经明确不再为部分硕士生提供校内住宿。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2014年开始逐步取消专硕生的宿舍供应,到2020年,这一政策覆盖了所有在北京校区的专硕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政策,主要针对非全日制、定向就业及专硕生群体。
这一现象背后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两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激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2016年至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66.71万跃增至130.2万,增幅近一倍。目前,2023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达到388.3万,较2018年增加了115万。
高校基础设施的滞后也是导致宿舍紧张的重要原因。随着研究生的增多,宿舍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扩招的需求,部分学校只能优先保障本科生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的住宿。
对于研究生来说,面临的经济压力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学校周边的租房成本非常高。单间合租的价格大约在2000—4500元/月,三室合租的月均支出更是超过3000元。加上生活费等其他支出,月均支出可达6000元,相当于学费的6倍。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一些隐性负担的增加,如非全日制和专硕生可能需要额外承担交通和租房管理成本。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些高校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南京大学为没有宿舍的全日制专硕生发放交通补贴,复旦大学则协助学生对接社会化住宿资源。一些专家也呼吁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拓展校外住宿资源,或者通过奖学金、经济援助等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
尽管如此,在短期内,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的高校,住宿矛盾仍然较为突出。随着研究生报考增速的放缓和高校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这一问题或许会逐渐得到缓解。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高校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研究生的住宿问题,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