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的风云变幻:从造假事件到市场乱象
一、拍卖行的惊天造假事件
曾经震动收藏界的两大拍卖行造假事件,令人叹为观止。
1. 汉代玉凳的骗局:在2011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套被鉴定为“汉代玉梳妆台及凳”的拍品以惊人的价格成交。事后证实这是一起由江苏男子精心策划的现代赝品事件。故宫专家周南泉的鉴定报告更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2. 宋代定窑美人枕的闹剧:在澳门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号称“宋代定窑美人枕”的拍品更是被炒到了惊人的价格。业内专家指出其造型比例失真,最终交易未能完成,疑为自导自演的虚假交易。
二、专家误判与伪造背书
在收藏界,专家的鉴定意见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一些拍卖行的拍品却因为专家的误判而引发争议。
1. 徐悲鸿画作的争议:一幅署名徐悲鸿的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在拍卖会上以高价成交,但其真实性因伪造“徐悲鸿长子背书”及合影而备受质疑。
2. 宣德炉仿品的溢价:明清官仿宣德炉因专家推崇其工艺而非纠结年款,导致仿品价格屡创新高。例如,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一尊正德仿宣德炉就以高价成交。
三、民间骗局与鉴定乱象
在收藏市场,民间骗局和鉴定乱象屡见不鲜。
1. 赝品骗取高额鉴定费:一些机构以“高价代售”为诱饵,收取高昂的鉴定费后却谎称藏品为赝品。甚至有一些案例中,自称价值连城的藏品被鉴定为假货后,鉴定费拒不退还。
2. 盗窃案揭示赝品泛滥:江苏一桩盗窃案中,失窃的估价昂贵的四件古董中仅有一枚钱币是真品,其余三件清代赝品的总价值几乎为零。这起事件揭示了市场上赝品的泛滥程度。
四、市场现状与资本逻辑
在资本的驱动下,古董市场的真伪界限日益模糊。一些藏品的价格高涨并非因为其历史价值,而是因为资本炒作和市场需求。例如,乾隆仿宣德炉因宫廷背景拍出天价,而嘉靖私款铜炉仅因皮色稀有也能达到百万级成交价。当前市场呈现出“百万起步,千万常态”的趋势,一些藏家甚至直言“真伪之辨在资本面前形同虚设”。这不仅反映了市场的现状,也揭示了资本对古董市场的影响和操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真伪之辨、价值判断都成为了挑战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