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失信被执行人和被执行人有什么区别,被执行人

所谓被执行人,指的是在法律判决或仲裁裁决作出后,拒不履行其义务的一方。特别是在法定上诉期限届满或者终审判决作出后,对于那些未履行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的当事人,他们的身份便被称为被执行人。

在民事诉讼中,当原告胜诉后,被告若在法定赔偿期限内未能按照判决履行赔偿义务,法院会强制其支付赔偿金,被告便是被执行人。例如,在甲方拖欠乙方贷款的情况下,如果乙方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胜利,而甲方作为败诉方拒绝履行判决,那么乙方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时甲方即为被执行人。

失信被执行人,则是一类特殊的被执行人,他们具备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俗称“老赖”。这些行为不仅涉及个人名誉,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一旦被执行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会将其纳入失信名单,进行信用惩戒:有能力履行却拒绝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伪造证据或以暴力、威胁等方式阻碍执行;以虚假诉讼、仲裁或隐匿、转移资产等手段逃避执行;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违反限制消费令;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和解协议。

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会被录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数据库,并通报给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这些单位在采购、招投标、行政审批等方面会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曝光的案例增多,失信被执行人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还波及家庭和生活。例如,失信人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其房产和财产等;其孩子无法就读私立学校,甚至可能因父母的原因被大学拒之门外;考公务员、军校、航院等政审也无法通过;其未成年子女的房产也可强制执行;夫妻共同财产同样可被执行。

在这个信用为上的时代,信用已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约束和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人生的荣誉,更是个人名誉的体现。一旦失去信任,生活中将步履维艰。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信用,做一个守信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