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大旱过后是必有大涝吗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曾多次遭受旱涝灾情的影响,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关于“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说法,今天我们来一竟。

是否真的存在“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必然规律呢?答案并非绝对。农谚虽有此说,但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使得这一规律不再那么确定。比如,在某些年份,汛期反而出现了枯水期。

久旱之后,土地变得僵硬,甚至可能出现土壤炸裂,导致土壤通透性减弱。此时一旦遭遇暴雨,土地渗透和涵养水的能力会减弱,干燥的土壤突然遇水容易脱落,形成洪水,甚至泥石流。最近,英国和青海的例子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大旱之后可能出现洪涝呢?川渝地区的异常高温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以往水资源丰富的川渝地区,今年却出现了水源枯竭、河流断流的现象。这背后的罪魁祸首是副热带高压。

地球是一个水循环系统,当太阳照射水面形成大量水蒸气,这些水汽被上升气流推动至大气层中。但当这些水汽遇到被副热带高压笼罩的地区时,水汽无法上升到可以凝结成水滴的高度。简单来说,空中存在一个无形的穹顶,抑制水汽上升,导致云层无法形成降雨。

川渝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控制,云朵数量极少,烈日当空照射大地,自然无法形成降雨,导致干旱。而当副热带高压消失后,大量的水汽会上升并形成积雨云,一旦无法承受重量,就会形成洪涝灾害。

简而言之,空气中的温度过高时,所能容纳的水汽也就越多。干旱时期,河流、水库、湖泊中的水被蒸发成水汽漂浮在空中。当副热带高压消失后,大量水汽上升形成积雨云,导致洪涝灾害。

在旱季里应提前做好防范洪涝灾害的准备。在小区附近、河流地段都可以看到提前准备好的防汛设备。面对自然的威力,人类虽无法掌控,但可以通过科学的认知和准备来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面对大旱之后可能的洪涝灾害,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做好应对准备。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