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古典之美,从诗经中流淌而出,式微之韵,唤起我们对古老文化的无尽遐想。夜色渐浓,朦胧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如同远古的呼唤,穿越千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这是出自《诗经》的“式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感。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黎明的曙光刚刚洒满天空,便有一群群人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为君王的繁荣而辛苦付出,为国家的稳定而奋力打拼。当他们面对归途,心中的苦楚难以言表,只能以诗的形式,倾诉心声:“式微,式微,胡不归?”天色渐晚,为何不能回家?难道只为君王的利益,就必须在露水中受苦,就必须在泥泞中挣扎吗?
“式微”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许只是表示事物由盛转衰,但在古典诗歌中,它却是“归隐”的意象。众多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都曾用此词表达归隐田园的渴望。这并非“式微”的原意。它的源头来自《诗经》,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阶级矛盾的加剧以及百姓生活的困顿。这首诗以劳役者的口吻,唱出了他们的辛酸与无奈。他们为了君王的繁荣,不得不日夜劳作,甚至有家难回。他们的怨愤与无奈,都融入了这简单的两句诗里:“式微,式微,胡不归?”
此诗的艺术表现技法令人称绝。设问的方式强化了语言效果,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句式活泼灵动,既有工整之美,又有灵活之变。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使得诗歌余韵无穷。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和《列女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更多的学者认为,这首诗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出的怨声。无论其背后的故事如何,诗中的情感与意境都让人深感震撼。
更多关于“式微原文及翻译及注释”的信息,请关注本站。让我们共同感受这古老的诗歌带来的文化魅力,让这份韵味深长的情感,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