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在电商界被称为“大数据杀熟”,即平台利用用户数据,对不同的账号展示不同的价格,老用户往往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更高。对此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和应对。
一、典型案例直击人心
北京韩女士的亲身经历让人警醒:在她长期消费的账号中,同一商品的价格竟然比低频账号高出25元。而在另一案例中,消费者在京东购物时,同一人名下两个账号购买充电桩的价格差异竟达313元。这些真实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大数据背后的价格陷阱。
二、法律明文规定
这种行为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和第十条的规定。《电子商务法》明确要求电商平台需提供“非个性化”价格选项,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应对建议与策略
面对这种现象,消费者需保持警惕,积极应对。建议消费者可以多对比不同账号或设备查看价格,尝试使用新账号或游客模式浏览商品。若发现价格差异较大,可保留证据,向12315平台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虽然目前部分电商平台已优化定价机制,但仍需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时刻关注自己的消费权益。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利享受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面对大数据杀熟现象,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共同营造一个诚信、透明的电商环境。
在此,我们也希望广大电商平台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共同维护良好的电商生态,让消费环境更加公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