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烟雨蒙蒙。我和父亲穿行于湿润的山路,前往祖父的安息之地扫墓。雨丝如银线般穿过新绿的柳枝,点缀着路边的蒲公英,每一颗都顶着晶莹的水珠。远处传来布谷鸟的清脆啼鸣,父亲深情地说,这是祖父生前最爱的声音。
来到祖父的墓碑前,父亲用镰刀仔细地清理着周围的杂草。我则捧着青团和苹果,想起祖父晚年时常常念叨的“清明吃青,眼睛明”。点燃三炷香,袅袅升起,仿佛祖父的身影就在眼前。他的笑容,他教我用狗尾草编小兔子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下山时,阳光穿透云层,洒满大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红的、粉的,宛如繁星点点。田间几个孩童正在追逐纸鸢,他们的欢笑声与扫墓人的低语祈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午后,我随班级来到烈士陵园,花岗岩纪念碑前摆满了洁白的雏菊。老师讲述长征故事时,我注意到一个特别干净的名字——蔡正国。后来才知道,那是班上转学生的父亲每年偷偷来擦拭的结果。
离开陵园后,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途径一条老街。街道两旁,一家卖纸扎的店铺与新开的书店相邻。一位穿着汉服的小姑娘举着棉花糖跑过,仿佛穿越时光的梦境。我走进书店,翻开《诗经》,读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瞬间明白,清明的真谛就在于我们捧着记忆的烛火前行,而春天永远在下一个转角等待着我们。
清明时节,雨纷纷,连接着逝去的温暖与当下的生机。无论是扫墓、听老人讲述故事还是欣赏春天的美景,都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过去的缅怀。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珍惜当下,感恩过去,期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