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干预:3-6岁是最佳干预期
2. 个体化方案:根据儿童评估结果制定IEP计划
3. 多维度介入:结合行为训练、感统治疗和社交技能培养
4. 家庭参与:指导家长掌握居家干预技巧
1. 应用行为分析(ABA):通过正强化塑造目标行为
2. 结构化教学(TEACCH):利用视觉提示建立生活常规
3. 感觉统合训练:改善感知觉处理能力
4. 社交故事疗法:通过情景模拟提升社交理解
1. 建立基线数据,定期进行VB-MAPP评估
2. 关注核心症状改善程度(社交沟通/刻板行为)
3. 记录日常生活能力进步情况
4. 评估家庭支持系统的强化效果
1. 加强跨学科团队协作
2. 开发本土化评估工具
3. 科技辅助干预手段
4. 完善转衔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