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中,约85%的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水平,主要为多核白细胞升高,数值多在(1-2.5)×104/mm3之间。尤其在儿童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的下降。尽管其他常规项目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但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却是绝大多数患者关注的重点。
在白血病、肝病、妊娠高征子痫以及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这些异常指标有时也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尿常规检查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尿糖和蛋白尿。若凝血功能异常或妊娠高征子痫引起的脑室出血,则可能在发病前后出现进行性血尿,这是脑室出血的重要信号。
腰穿检查几乎是每位患者都必须经历的环节。大多数患者的腰穿压力超过正常范围,脑压也处于较高水平。血性脑脊液是几乎所有患者共有的特征。在疾病发生后的3-5天内,可以看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而在7-10天内,胆红质巨噬细胞逐渐显现。但这项检查应在急性期小心进行,避免诱发脑疝。
颅骨平片能够揭示脑半球出血导致的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的迹象,如松果体或脉络丛钙化斑向对侧移位。颅内肿瘤患者的颅骨影像还可能显示出慢性颅内压增加、局部颅骨增生或损伤等迹象,对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脑血管造影不仅可显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还能揭示脑实质性血肿的表现。当血肿破入脑室时,正位片可见外侧豆纹动脉向内移位等特征性表现。侧位片则能观察到侧脑室扩张的迹象。
CT扫描和MRI扫描是诊断脑室内出血的最安全、可靠、快速、无创伤的手段。它们能清晰地显示原发出血部位、血肿大小、形态以及脑水肿程度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并有助于动态观察血肿的自然过程及是否有再出血的可能。
对于疑似脑室内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腰穿、颅骨平片、脑血管造影以及CT扫描或MRI扫描等,以确保准确诊断,为治疗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