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尿路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膀胱炎和尿道炎,这两种疾病统称为下尿路感染。它们可以分为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是葡萄球菌。感染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尿道旁腺炎、尿道检查治疗等引发的上行性感染,以及继发于肾脏的下行性感染。阴道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感染后,也会通过淋巴传播直接感染。
在下尿路感染中,细菌上升感染是最常见的。当细菌进入膀胱后,并非所有细菌都能引发感染,因为我们的身体具有一系列的防御能力。排尿是清除膀胱内细菌的一种自然方式。只要尿路畅通,膀胱排空能力正常,细菌就很难在膀胱内停留。尿液中的尿粘蛋白具有阻止细菌粘附在膀胱壁上的功能。
尿路感染的发生取决于入侵细菌的数量、毒性以及身体正常防御功能的状况。例如,大肠杆菌进入尿路后的致病性与菌株的抗原特性有关。某些菌株具有抗巨噬细胞和抗补体损伤的作用,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和部分膀胱炎患者。而另一些菌株则会导致膀胱上皮细胞脱落,减少输尿管正常蠕动,加速粒细胞炎症渗透,导致组织损伤。
细菌要想入侵尿路,必须先粘附在泌尿道粘膜上。尿路上皮表面有甘露糖残基,可能是细菌毛的受体。大肠杆菌的细菌毛由纤细蛋白组成,能分泌粘附素,具有凝血样蛋白的作用,能识别并粘附在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当尿流不良或任何原因导致尿潴留时,自身的防御能力就会消失,因此尿流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急性膀胱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粘膜充血、潮红、上皮细胞肿胀以及粘膜下组织的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这些病理变化可随着细菌和尿液的消失而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只有在少数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膀胱粘膜点状或片状出血和粘膜溃疡。
下尿路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到细菌入侵、身体防御、尿液成分以及尿流状况等多个因素。了解这些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