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陷入迷糊状态时,创造力似乎更加活跃。这一观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有力支持。他们发现,当我们处于“迷糊”的状态时,灵感似乎更容易降临。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美国艾尔比奥学院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实验。他们召集了428名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习惯,将一天划分为不同的效率时段。随后,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志愿者们被要求解答一些“脑筋急转弯”智力题。
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答题效果最佳的时候并不是他们通常效率最高的时段,而是在大脑不太清醒、有些犯迷糊的时候。这些状态包括早晨的半睡半醒、夜晚的昏昏欲睡或是当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
研究负责人麦雷克·维斯和罗斯·扎克斯表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当大脑处于自由、发散的状态时,思维更加活跃,而迷糊的时候大脑的抑制能力最差。在这样的状态下,思想不再受到束缚,可以自由“游荡”,因此灵感的闪现几率自然会增加。
这种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迷糊时刻。或许,我们不必总是追求在高效的状态下工作和学习,因为那些看似低效的迷糊时刻,也许正是激发我们创造力的关键时机。当我们陷入这样的状态时,不妨放下手头的事务,让思维自由飞翔,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关新闻阅读:创造力与迷糊状态的关系引起了广大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一定的迷糊状态或许有助于激发灵感和创造力。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也为那些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的人带来了一丝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