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一位名叫陈伯的六十岁老汉,他的脖子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洞。这个小洞似乎拥有神奇的魔力,会定期冒出白色的物质,还伴随着令人难以忽视的异味。每当他的身体出现不适,如发烧感冒,小洞冒出的东西就会增多,这一现象令人们不禁好奇又惊讶。
经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陈伟良教授的详细诊断,陈伯被确诊患有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第三鳃裂瘘。这种疾病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特殊变化,当鳃囊与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时,就会生成鳃裂瘘管。这些瘘管的外瘘口位于颈部,根据瘘口的位置不同,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鳃裂瘘。
陈伯所患的“第三鳃裂瘘”较为罕见,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愈方式。手术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瘘口的源头。陈伟良教授巧妙地通过瘘管注射碘化油进行造影,明确了瘘管的走行方向。他发现陈伯的瘘管沿着颈根部延伸,直达咽旁。要完整切除瘘管,必须充分暴露其全程。
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将整个颈部翻瓣暴露,这种方法的创伤较大。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陈伟良教授采用了创新的“阶梯切口”设计。这种切口仅两厘米长,疤痕隐蔽,可以减小手术创伤。通过这种切口,医生可以步步为营,在瘘管中段和末段追加切口,确保瘘管被完全切除。
由于鳃裂瘘的特殊位置,一些患者往往不敢接受手术治疗,而选择保守疗法,如服用抗炎药。陈伟良教授强调,鳃裂瘘患者需积极治疗,仅采取抗炎治疗难以根治,容易复发。手术治疗时,第一次手术必须找准瘘管的源头,否则复发概率也会很高。
陈伯的病例给人们带来了警示,也展示了医学领域的进步。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手术创新,患者得以重拾健康。这一案例也提醒我们,对于身体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都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