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乱象:从出厂到患者,灰色利益链如何形成?
近日,媒体曝光的高价药品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支出厂价不足0.6元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医院竟然卖到11元,让人震惊。针对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药价高和医疗领域收受“公关费”等问题,新疆部分人大代表进行了专项调研。
调研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基本药物的指导价格竟然是市场零售价格的三四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还是被人蒙骗了?
经过深入,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药品价格机制的不合理。近年来,药品价格机制改革虽然有所推进,但核心问题仍未触及。在长长的灰色利益链条中,某些药企和药品中间商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不惜花费巨资进行“公关”,向医务人员提供“公关费”,以获取他们对高价格药品的青睐。
这些医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医德严重滑坡,成了医药代表主攻的重点对象。一旦医务管理人员接受了“公关费”,便会投桃报李,人为地将药品价格提上去,把虚高的药价转移给患者,直接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这一现象的根源还在于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机制,一些不法药企和药品中间商得以钻空子,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药品价格。一些医务人员也利用职权之便,收取“公关费”,进一步加剧了药品价格的虚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应加强对药品价格机制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遏制药品价格虚高现象的发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杜绝吃药品“公关费”的现象。还应加强公众对药品价格的监督,让不法药企和药品中间商无法藏身。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打破这个灰色的利益链条,让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真正惠及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