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叫秦族而是汉族

华夏民族首次统一时,称其为“秦人”“秦族”似乎理所当然。为何最终选择了弃“秦”而用“汉”,是否真的只是因为秦朝之残暴?

自汉朝至清朝,历经两千多年,各朝国号更迭众多,如“秦人”“唐人”“桃花石”等,均被“汉人”逐一超越。而“汉人”这一称谓,早已与历代国号脱离关系,成为汉民族的专用词汇。更为奇特的是,“汉”这一国号,仍为后世诸多建国者所沿用,甚至非汉族如匈奴人、沙陀人亦以此为国号。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号中极为罕见,那么究竟为何如此?

从最早的汉帝国人民,到如今凌驾于所有国号之上的汉族,“汉”是如何完成这一不可思议的转变,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呢?

我们为何弃“秦”而用“汉”,其实这与中国的英文译名China有着密切关系。

现今,人们普遍认为英语的“China”一词源于瓷器的“china”,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China一词并非源于瓷器china。相反,它源自印度。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印度梅陀罗笈多王在位时,大臣商那阎所著的《政论》中就已出现“Cina”。关于Cina的具体所指,历来争议不断,观点众多。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源于越南的日南说,法国学者拉克伯里则提出源于古滇国的滇国说等。

“China源于Cina,Cina源于秦”的观点最早由会士卫匡国在1665年提出,后经德国学者劳费尔和法国学者伯希和论证,逐渐成为主流。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秦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实力,与印度在西南方向产生了贸易联系,秦的名号因此传至印度,被译为Cina。与此印度与中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希腊和罗马存在着活跃的贸易关系和其他交往,受这一影响,希伯来文、罗马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语的China都是从Cina衍生而来。

由此可见,长期偏居西域的秦人,是与其他华夏民族接触最多的。“秦人”成为对华夏民族的普遍称呼。秦朝建立后的人们并不自称“秦人”,他们更倾向于称“汉人”。

秦末时期,群雄并起。刘邦作为实力较强的一方,率先攻入关内,本应被封为关中王,却因种种原因被迫受封为“汉王”。刘邦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此时项羽势力强大,刘邦面临巨大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作为国号的选定显得尤为重要。谋士萧何劝谏刘邦接受汉王的封号,并指出“天汉”的称呼非常美好。刘邦最终接受了这一建议,而这一选择也为他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不得不说项羽选的这字确实恰到好处。此后,“汉”逐渐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代表称谓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国号如璀璨星辰,横跨时空,与天上的银河相呼应。这个国号,就是“汉”。每当提及“汉”,人们总会联想到那高远的天空,这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的共鸣。在现今汉中市那座巍峨的古汉台上,历史的足迹仍然清晰可见,时刻提醒着世人刘邦正是在这里奠基了一个伟大的王朝。让人不禁好奇的是,刘邦在定国号时,为何在众多字中选择了一个看似普通却又带有几分耻辱意味的“汉”?

实际上,“汉”的特殊化并非偶然。尽管在汉朝建立之初,外界更多地称其为“秦人”,而非“汉人”。这一现象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称呼的本质是一种认同,而这种认同并非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它需要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共同支撑。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汉朝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超过一个政治朝代的范畴,它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来源的中国人凝聚成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

那么,汉朝究竟做了哪些事情,使得华夏民族更加偏爱“汉人”这个称呼呢?

汉朝在政治、宗教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创新功不可没。政治上,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还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政权不再局限于封闭的功臣贵族集团,而是向全国各地精英开放。宗教文化方面,汉朝对各地的信仰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经济上,汉朝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大幅度发展。这些举措使得汉朝获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奠定了其作为华夏民族族称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汉朝灭亡后,“汉”这个国号仍然频频复活。无论是蜀汉、十六国、五代还是十国,都有政权使用“汉”作为国号。这背后不仅有对刘邦后裔的攀附,更是对汉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接纳。尤其是当南朝作为汉族政权的延续,与北朝处于胡汉融合的状态时,民族观念被激发,民族融合加速,“汉人”这个称呼开始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

在20世纪初,满清政权面临列强的挑战,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贫弱源于非汉人统治,缺乏真正的民族和国家凝聚力。这时,“汉人”这个称呼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民族自豪的象征。

“汉”这个国号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符号,更是文化和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了汉朝对于中国的深远影响,以及华夏民族的共同身份认同。今天,当我们提及“汉人”时,我们不仅是在说一个民族的名称,更是在述说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