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看病难或因大家都扎堆大医院

看病难的问题,或许不只是药品价格过高和挂号难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觉得小医院治不好病,所以都往大医院涌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故事。

蔡女士,一个来自豫北农村的58岁妇女,最近患上了奇怪的眼疾。她的眼睛睁开就疼痛干涩,揉得越厉害就越疼。在村卫生室和县医院都没有找到原因,最后她决定前往省城的大医院。

到了医院,她发现这里人山人海,就像赶集一样。很多像她一样从外地赶来的人,都是为了寻求一丝治疗的希望。蔡女士在亲戚的帮助下,终于挂上了眼科主任医师的号。从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一点半,她终于见到了医生。

医生听了她的陈述后,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病也来”。这句话让蔡女士既高兴又委屈。高兴的是,这说明她的病并不严重;委屈的是,如果在家乡就能治好,那她何必跑到省城来呢?

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为干眼症。对于她和亲戚的疑问,医生忙于在电脑上写处方,只说要先用药试试。蔡女士不禁感叹,在大医院找专家看病真难!

相比之下,许昌的宋先生则更加幸运。他陪爱人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第一天就住进了病房,第二天爱人就进行了宫颈癌手术。他们在县里、市里都看过病,因为病情复杂,最后转诊到了这里。

记者看到,这家医院的病房里住满了病人,走廊上也都是加床。大医院的诊疗水平高,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孙培春认为,患者扎堆大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整体诊疗水平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百姓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上医保和新农合的推行,特别是新农合,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就医负担,使得他们有条件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医院就医。

河南省肿瘤医院门诊办主任孙翠萍也认同这种观点。她以肿瘤治疗为例,说明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综合体系,其中专家诊断、治疗水平、检查和治疗设备、临床护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

现状是,乡镇卫生院根本不具备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条件。一些县级医院虽然设有肿瘤科,但只能做一些基本的治疗。市级医院一般能够治疗肿瘤,但遇到复杂病例还是不得不向省级医院转诊。孙翠萍表示。

基层医院认知度不高和部分患者的盲从心理也是患者扎堆大医院的重要原因。一些患者感冒本来在当地社区医院就能看好,却偏要往三甲医院跑。孙培春表示无奈。很多患者“扎堆”大医院是为了找专家看病。在许多大医院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普通主治医师的号不难排,专家号却人满为患。专家们不得不实行限号制度应对这种局面。“其实有些病没必要找专家。”郑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大家总认为既然来看病就应该找专家。”专家号和普通号费用差距不大也是造成患者扎堆专家号的一个原因。“在我们医院主治医师一个号只要几元费用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之间费用差距不大让不少患者毫不犹豫地选择挂专家号。”由于患者扎堆找专家看病让不少专家感到无奈和疲于奔命。据了解在国外很多医生一天只看二三十个病人而在我国很多大医院并不现实。“预约诊疗”或许能缓解看病扎堆现象。省会几家三甲大医院的医生们纷纷推荐预约诊疗制度他们认为如果预约诊疗能普遍推行医院门庭若市的现象也能得到有效缓解据了解在国外很多医院都普遍推行了预约诊疗制度如新加坡某大医院日门诊量达万人但由于大部分患者都是预约而来医院并没有出现人头攒动的现象当然也有人认为预约诊疗虽然能缓解看病扎堆现象但真正解决看病难问题还需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这才是治本之举这方面我省正在不断采取措施如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入加强对基层医院医生的培养改善基层医院的硬件设施等但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时间和努力国家医改的大方向是让90%的农村患者能在县乡级医疗机构解决就医问题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记者手记:深入医院一线,触摸民生脉搏

随着“蹲点医院感受民生”系列报道的落幕,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十余天。这六篇报道,虽无法全面反映医院的复杂全貌,却如一面镜子,反射出社会的热点和民生关切。

近年来,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真相,关注民生,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进行这次报道的初衷。我们深入一线,从繁华的都市大医院到静寂的乡镇基层医院,全程跟随医生,体验他们的日常。

手术室里,我们目睹了医生们的专注与精细;专家门诊外,我们感受到农村患者对名医的期盼与渴望;病房中,我们聆听了患者的心声,体会到他们的不易。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每一篇稿件都是情感的凝聚。

回顾厚厚的采访本,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期盼让我们深感急切,他们眼中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让我们无法平静。我们也意识到,医疗基础设施的加强、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已迫在眉睫。

这次报道不仅仅是关于医疗,更是关于人性、关于生命的。我们见证了医生的仁心与患者的坚韧,也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关注民生,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这次报道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