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那诸葛瑾有什么外

诸葛瑾——东吴的另类大将

在谈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时,“诸葛三杰”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哮天犬”亦在其中,但中间的这位“猛虎”诸葛瑾却显得颇为另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瑾的世界,探寻他的独特之处。

谈及历史上的“虎”字辈人物,他们往往是威猛无敌的战将,如江东猛虎孙坚,或是智谋过人的谋士。但诸葛瑾,这位东吴的大将军,却与这些“虎”字辈的人物截然不同。尽管他的官职越来越高,但似乎并没有显现出与之相应的“虎威”。

他的一生指挥了四场战役,却输了三场。连史官陈寿都在他的传记中隐去了战绩。那么,诸葛瑾的升迁之路又是如何走的呢?

我们不能忽视诸葛瑾在官场的表现。他可能是东吴官场上的高手,以其高情商赢得了孙权的青睐。有人可能会说,诸葛瑾的功劳不在战场,而在官场。的确,文官靠“和稀泥”吃饭是常有的事,但诸葛瑾后半生却是实权武将。这让我们不禁好奇,他的升职之路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瑾的战绩。他在公元219年的白衣渡江战役中,“从讨”关羽,战后升为绥南将军。但此后的战绩并不理想。公元222年的三路伐吴中,他率军支援江陵,却毫无进展。战后,虽然被封为左将军,但谁也不知道他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诸葛瑾的败仗似乎成了常态。公元226年,他攻襄阳,却被司马懿杀败,损失千余人,大将张霸也被斩杀。公元236年,他在北征中更是慌了神,幸好有陆逊的指点,才成功撤退。他的表现让陆逊都忍不住批评他漏洞百出。

那么,为何孙权还要让屡战屡败的诸葛瑾一次次领兵呢?答案或许就在诸葛瑾的传记中。除了与孙权的良好关系外,诸葛瑾的圆滑和机智也是他在官场立足的关键。他擅长与孙权进谏,绝不抬杠。即使话题不合,他也会立即转移话题,通过旁敲侧击让孙权领悟和理解。这种能力使他能够在官场中游刃有余。

孙权与诸葛瑾的交往,堪称一段佳话。每次与诸葛瑾畅谈,孙权总是愉悦无比,心中畅意无比。

诸葛瑾与孙权之间的对话,简直是一场心灵的盛宴。每一次的聊天,都让孙权感到轻松愉快,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谈笑间消散无踪。

不仅如此,诸葛瑾更是东吴朝廷中的一位智者。他总能化解孙权与臣子之间的矛盾,成为双方的润滑剂。每当孙权对某些事情看不惯却又不知如何指责时,诸葛瑾总能以孙权的名义巧妙化解,使矛盾得以平息。

诸葛瑾在孙权的眼中,不仅是一位能干的大臣,更是一位难得的知音。当孙权想要治罪殷模时,诸葛瑾的一番话便让孙权赦免了他。甚至对于因狂妄耿直而被流放的虞翻,诸葛瑾也多次为其说情。

毫无疑问,诸葛瑾是一位善于言辞、极具情商的大臣。他在东吴朝廷中扮演着领导和同事之间的桥梁角色。自建国以来,孙家和江东士族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年轻的孙权常有过激的言行。而诸葛瑾的存在,为孙吴的统治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诸葛瑾的升迁之路却颇为奇特。作为一位武将,他的传记中却鲜有战场奇谋和战绩的记载。反而,他的情商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被反复提及。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孙权会选择让毫无作战经验、已经45岁高龄的诸葛瑾从文职转为武将?

深入研究后发现,诸葛瑾的升迁之路与江东士族的扩张息息相关。在淮泗集团青黄不接的时期,诸葛瑾作为军事储备干部,帮助淮泗集团撑起了局面。他的出身和官职都符合这一猜想。他是琅琊人,属于淮泗集团。在南郡这个极为关键的职位上,诸葛瑾接任太守,驻兵公安。

对比同为江东士族首领的陆逊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诸葛瑾的升迁路径几乎与之相似。他们共同见证了东吴的历史变迁。从南郡太守到左将军、大将军等职位的升迁,都体现了他们在东吴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在历次大战中,陆逊虽然负责指挥诸军,但诸葛瑾所部却并不在其指挥之下,这也暗示了诸葛瑾在军界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诸葛瑾不仅是一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大臣,更是一位在关键时刻能够化解矛盾、稳定局面的重要人物。他的升迁之路虽然充满谜团,但深入研究后我们会发现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他是东吴朝廷中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早期东吴的政权结构中,都护与护军是显赫一时的职位,它们相当于东吴军界的正副司令,掌握着举足轻重的军事权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子彧多次提及孙权对江东士族的信任问题。

孙权驾驭江东士族时显然心存疑虑,因为江东士族的野心可能不仅仅是做地方豪强,他们甚至有可能试图架空孙氏家族。对于淮泗集团来说,由于他们无根无基,反而与孙家形成了一条心。

诸葛瑾的驻地选择也颇有意思,他被安置在公安口,即今日的公安县一带。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极为关键,位于东吴荆州首府武昌的上游,向西可眺望三峡出口的西陵(夷陵)。

公安口的位置既能够防范蜀汉东进,又能监视整个荆州长江防线。孙权将诸葛瑾这个不属于陆逊统辖、且作为淮泗集团领袖、军界二号人物放在这里,显然有其深意。

我们可以推断,诸葛瑾由文转武,极有可能是孙权为淮泗集团培养的军事储备干部。在吕蒙突然离世之后,淮泗集团人才匮乏,诸葛瑾被推到台前,肩负着撑起淮泗集团门面的重任,以制衡陆逊等势力。

虽然诸葛瑾在战场上的表现屡战屡败,但孙权并未怪罪于他,反而提拔他为大将军。这是因为孙权明白诸葛瑾并非军事奇才,派他出征并非出于必胜的期望。三大都督早逝,淮泗集团后继乏人,孙权让诸葛瑾出面只是权宜之计,以渡过人才断层期。

其实,孙权在军事制衡陆逊时,还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但他可能也出于无奈,才选择了诸葛瑾。毕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东吴需要一位能够暂时填补空缺、稳住局面的人物。诸葛瑾虽然并非最佳人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算得上是孙权的最佳选择。这种局面充满了无奈与困惑,既体现了孙权的智慧与权谋,也展现了诸葛瑾的身不由己与担当。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