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揭秘:为什么说康乾盛世是自欺欺人的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带来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脚步,回到那个充满风云的年代。

在公元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经过漫长的航海旅程,终于抵达热河避暑山庄,期望见到那位年事已高的中国皇帝。当时的情景却让他倍感失望。那位白发白须的老皇帝对马戛尔尼的到来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只是礼貌地接待了他。更引人注目的是,皇帝将年轻的翻译斯当东叫到身边,赠予他黄色的荷包作为礼物,而冷落了马戛尔尼。

这是18世纪末两大强国之间的初次正式交锋。这次会面,让马戛尔尼看清了乾隆皇帝及其庞大的帝国所面临的盛世危机。

马戛尔尼带着为乾隆祝寿的名义,以及一系列代表英国顶尖技术的器物来到中国,希望能与清朝商讨通商事宜。乾隆皇帝对这些“西洋玩意儿”毫无兴趣,甚至连带来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也未能引起他的关注。马戛尔尼邀请清朝官员观看英国战舰操演,却遭到冷漠的回应。

乾隆皇帝和他的臣子们真正关心的是礼仪。清朝大臣们坚持要求马戛尔尼行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认为英国没有这种礼仪。这一分歧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乾隆皇帝对英国人的傲慢态度,使他对这群“异域来客”更加不屑一顾。

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迈入了工业革命的殿堂,而清朝却仍沉浸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尽管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飞天的梦想,但这次英国人送来的飞天科技,却被乾隆皇帝挥手拒绝,错失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乾隆皇帝的傲慢不仅仅表现在对英国人的态度上,他还对外国人保持着强烈的防备心理。尽管英国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南亚和东南亚,与英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但清朝对英国的贸易需求并不感兴趣。相反,清朝对西方精美的瓷器、丝绸和茶叶的需求却很大。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居然采用了贸易的手段,这一行为让乾隆皇帝十分愤怒。

英国使团抵达中国沿海后,清军落后的军备和军阵让马戛尔尼看到了清朝的软肋。清军的兵器大多仍是弓箭、长矛,而西方军队已经全面化。清军水师的导航设备仍然是最原始的司南仪,无法远航大洋。这一切都让马戛尔尼对清军的实力产生了质疑。

尽管在乾隆面前碰了壁,但马戛尔尼并没有闲着。他敏锐地观察到了清朝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他看到了清朝与西方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清朝的危机。这次访问虽然未能达到他的初衷,但却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清朝的真实面貌。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傲慢的帝国如何在盛世之中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如何在面对西方的崛起时仍固执己见,最终导致落后的命运。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让我们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警醒我们在面对变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心态。他们深入探索了从宁波至天津大沽口以及由此延伸至通州的航道,对中国城市的防御设施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包括北京、通州、定海等地。为何在战争期间,英军会选择定海作为首个攻击目标?这背后的原因,源自英国使臣早已对定海城的防御布局进行了详尽的测绘。

提及英国人在此次外交活动中的角色,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小斯当东。他是使团成员老斯当东的儿子,虽然年纪轻轻,却在此次会面中担任了翻译的角色。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背景。有人会好奇,大英帝国如此强大,为何会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当时的英国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翻译人选。当英国组织使团时,他们几乎在整个欧洲大陆都找不到能够胜任英汉翻译的人。最终,他们找到了两位华裔神父,他们会将拉丁语和汉语进行互译。由于他们对清朝官方语言习惯的不了解,他们的翻译往往模糊不清。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英之间的交流充满了误解和困扰。马戛尔尼甚至误解了清朝的官方谦辞为承诺。

幸运的是,小斯当东天赋聪颖,且他在抵达中国后积极学习中文。在谒见乾隆皇帝前夕,他的中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书写,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他手抄的国书汉文版给英国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皇帝看到外国人如此努力学习中文,感到非常高兴。

40多年后,这位曾经的小斯当东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汉学家并担任下院议员。他在英国内阁会议上积极鼓吹英强清弱的论调,支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他对于战争的看法非常明确:“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如果不紧跟时代变化,人为地隔绝于世并自欺欺人地维持天朝幻想,那么这个帝国注定要遭受惨痛的失败。”

这个道理人人皆知:落后就会挨打。像清朝这样白白失去机会,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强大无比的情况,让人更加痛心。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曾经多么强大或领先,如果不紧跟时代步伐、骄傲自大、愚蠢固执,那么必然会被时代淘汰。一切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保持竞争力并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