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什么会称林冲为教头?他们是

深读本文,我们对梁山好汉的深厚情感与复杂纠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鲁智深与林冲这对结义兄弟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鲁智深与林冲的相识,源于东京大相国寺的偶然相遇。两人因志同道合,一见如故,结为兄弟。林冲的遭遇,令人痛心。他的娘子被高衙内调戏,他身陷险境,但鲁智深始终挺身而出,为他排忧解难。这份深厚的兄弟情谊,让人感动。当两人分道扬镳后,林冲的遭遇更为坎坷。他棒打洪教头,遭遇陆谦的火烧草料场,生死攸关之际,落草梁山。而鲁智深也因救林冲,被高俅逼得无法在大相国寺立足,只得流亡江湖,后与众人在二龙山落草。三山攻打青州时,两人重逢于梁山。关于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称呼林冲为“教头”而非“兄弟”,引发了读者的热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林冲在野猪林透露了鲁智深的身份,导致两人关系疏远。深入了解两人的关系及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尽管两人已经结义为兄弟,但称呼并不固定。古人重视地位名分,称呼官职是对对方的尊重。鲁智深称林冲为“教头”并无不妥。有人认为鲁智深上梁山后,除了关心林娘子的话,再也没有和林冲说过任何话,认为两人关系疏远。其实,这只是作者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误解。在梁山好汉的故事中,当众多英雄聚集梁山后,作者主要围绕宋江进行叙述,其他好汉便不再有过多的单独事迹。这并不是说他们关系不好,而是作者没有详细叙述而已。实际上,在梁山上的其他兄弟间,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武松和、戴宗和等人,尽管结义为兄弟,但在梁山上并没有过多的交流。这并不是他们关系不好,而是作者的叙述方式导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他们的每一次交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深厚。鲁智深与林冲的故事充满了波折与情感。尽管在梁山的叙述中,他们的交流可能被简化或省略,但他们的兄弟情谊并未因此减弱。他们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结下的深厚情谊,是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感动的。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忠诚、勇敢、仁义等价值观。在充满战火与江湖的古代,这些价值观更是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情谊,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而减弱。我们要明白,无论是结义兄弟,还是亲兄弟,他们的关系都是深厚的、真挚的。在梁山好汉的故事中,尽管他们可能并没有频繁地交流,但他们的情谊是坚不可摧的。这也是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之一。《水浒》并非琐碎流水账,作者并未将所有细节琐事详述无遗。若是如此,今日我们难以领略其成为文学巨作之一的风采。

《水浒》的成书过程漫长,跨越四五百年,多人参与创作,因此存在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如鲁智深的文字识读问题,地理气候的描绘差异等。

侯会先生通过对好汉的出场诗研究,在《水浒源流新证》中认为,《水浒》的前十三回是后来添加的,而十二回之后的部分才更贴近其原始面貌。如果我们删除前十三回,仍可获得一部完整的英雄传奇。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聂绀亦有同样观点。当我们去掉前十三回后,水浒故事并非始于天罡地煞星出世,而是源于某些英雄人物的壮志行动,如谋取生辰纲。如此布局,与《大宋宣和遗事》相吻合。

根据现有资料,包括招安和征四寇的部分也是后来加入的。最初的水浒可能只包含第十三回到第七十一回的梁山大聚义部分。这部分被称为“带诗本”,更接近古本。

如果我们只关注“带诗本”部分,会发现最初的《水浒传》中,林冲与鲁智深并无交集。两人并未结义,鲁智深也未救过林冲。二人在山上的交流缺失便显得合理。

加入前十三回后,为了照应情节,作者才添加了林冲谢鲁智深、鲁智深关心林娘子等情节,但这些情节仅被轻描淡写地提及。

毫无疑问,《水浒》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被誉为“名著”实至名归。其文字绝佳、故事生动、艺术成就高、核心思想深刻。现今读者读名著,常先入为主地认为名著必然黑暗残酷,导致解读偏离正轨。以林冲和鲁智深为例,若不带阴谋心去读,这些问题便不难回答。

读《西游》亦如此。网上诸多解读充满阴谋论,如分析芭蕉扇与某角色的关系、红孩儿的火焰技能来源等。这些解读不仅偏离原著精神,更是对名著的亵渎。

实际上,只要细读原著就会发现,红孩儿的火焰技能是自己在火焰山修炼而成,罗刹女的芭蕉扇与老君的芭蕉扇不同。而孙悟空并不怕火,他怕的是烟,烟会熏红他的眼睛。《西游》并非一人一时的作品,存在前后不一致或重复之处。

许多人只看电视剧或只读一些阴谋论解读,并未真正细读原著。如此很容易被误导,却还自以为读透了名著。要想真正深读《水浒》或《西游》,就必须了解它们的成书过程、参考蓝本以及名家的研究与解读。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